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
梁俊杰
中山市横栏镇城市建设和管理局 528478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据相关统计,部分项目的返工比例处于一定区间,约三成项目存在工期滞后情况,成本超出预算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因此,深入剖析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并积极探寻创新发展路径,对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1 协同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信息交互存在一定壁垒,信息传递以纸质文件为主,沟通成本相对较高。部分工程实践显示,图纸版本管理不当可能引发工程变更(如某地铁项目因此产生较大规模返工)。据行业研究数据,项目各参与方信息传递效率与制造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协同环节不畅引发的施工问题在整体问题中占比较高。
1.2 技术融合深度存在优化空间
BIM、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虽已在行业内逐步推广应用,但在实际项目中,其应用深度仍有拓展潜力。当前,BIM技术更多应用于建模可视化环节,与成本、进度管理的深度集成尚显不足;智慧工地设备在数据采集功能上表现良好,但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的完善程度有待加强。
2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方向
2.1 数字化集成管理模式
2.1.1 BIM全流程协同模式
BIM技术以模型为载体,串联设计、施工、造价及运维数据,搭建起贯穿项目全周期的协同作业平台。在部分超高层项目实践中,借助BIM平台开展设计阶段的碰撞检测,可有效识别并解决机电管线冲突问题;施工阶段的进度模拟,也有助于提升计划完成效率;运维阶段通过设备信息关联,可优化故障响应流程。以某项目为例,设计阶段检测出 120 余处管线冲突,施工阶段月计划完成率提升至 95% ,运维阶段故障响应时间缩短50%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各参与方使用的建模软件存在差异(如设计院常用Revit,施工单位多用Tekla),导致模型标准难以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推广。
2.1.2 数字孪生(DigitalTwin)管理模式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物理工程与虚拟模型间的实时映射关系,为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智慧园区等项目实践中,通过建立建筑数字孪生体,实时采集能耗、设备状态等数据,并结合AI算法对设备运行策略进行优化。例如,某项目通过该技术优化空调运行策略,年节电可达 15 万度。目前,数字孪生技术在国内工程管理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受限于传感器部署成本较高(约占总造价的 1%-2% ),大规模推广仍面临一定挑战。
2.2 精益化与绿色化融合模式
2.2.1 精益建造(LeanConstruction)模式
精益建造旨在通过价值流分析优化施工流程,以“减少不必要环节”为核心导向。在某住宅项目的实践中,运用“拉动式”施工模式,有效改善了材料库存管理,库存成本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借助“5S现场管理”手段,施工场地利用效率得到提升;通过建立“持续改进小组”,鼓励工人提出建议,工程返工情况显著减少。在国内推行这一模式,需要逐步转变以往更侧重施工进度、对效率关注相对不足的观念。
2.2.2 绿色施工一体化模式
绿色施工一体化模式将绿色理念融入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在设计阶段,考虑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施工阶段,推广使用节能设备与循环材料;验收阶段,引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某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为例,该模式的应用使项目在节水、建筑垃圾回收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并获得较高等级的绿色建筑认证。虽然项目初期造价有所增加,但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实现了成本的优化。
3 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
3.1 强化政策引导与标准建设
3.1.1 探索模式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积极应用EPC、BIM协同等创新管理模式的项目,可考虑研究容积率优化政策(如适当提升 1%-2% )、资金扶持措施(如给予绿色建筑差异化补贴);同时建议在优质工程评价体系中,探索增设数字化管理等创新维度评价指标,引导行业形成创新发展氛围。
3.1.2 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建议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建筑工程数字化管理标准研制,对BIM模型精度等级、数据交互标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内容进行规范;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专业优势,编制精益建造实践指引、碳中和工程评价等技术文件,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2 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协同
3.2.1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等教育领域,可考虑增设“智能建造”“工程数字化管理”相关专业,将BIM、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企业方面,可探索“管理+技术”的双轨培训模式,以某央企为例,其通过投入可观的培训经费,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数字建造师”新职业资格认证的推行,也吸引了众多从业者参与,截至 2023 年,全国持证人数已达到一定规模。
3.2.2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建议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与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例如部分企业已联合开展数字孪生、AI风控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建立“设计-施工-运维”产业联盟也是一种有益尝试,通过共享技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如某联盟共享BIM族库后,中小企业建模成本实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
3.3 深化技术赋能与试点示范
3.3.1 强化关键技术研发支持
可考虑设立国家级“建筑数字化创新基金”,聚焦区块链合同管理、低碳建材溯源等关键技术领域,为研发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探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适当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激发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3.2 深化模式创新经验推广
建议编制并发布“全国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案例集”,系统梳理EPC+BIM、精益建造等先进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选取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管理模式。
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近年来呈现出从传统经验主导的分散管理,向一体化协同、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方向演进的态势。在数字孪生技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政策目标的双重推动下,未来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或可围绕以下方向展开: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路,促进信息共享;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精益理念与绿色建造的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推动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的协同发展,探索新型建造模式的更多可能。管理模式创新的持续推进,有赖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多方协作。以此为基础,有望逐步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迭代升级,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樊鑫.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2024,9(17):122-124.
[2]沈志亚.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4,(04):94-96.
[3]郑逸,罗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