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劳动教育中“一对一倾听”的有效记录方式探索

作者

刘颖添

苏州市相城区湘城中心幼儿园 215138

摘要: 本文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场景,深入探究 “一对一倾听” 的高效记录方式。详细阐述 “一对一倾听” 在劳动教育实践里,如何助力学生增强自我认知、激发劳动热情,以及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通过深度剖析现存记录方式的弊端,如记录内容的片面性、格式缺乏统一规范、分析浮于表面等问题,从工具创新、流程标准化以及价值深度挖掘等维度,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记录方法,为劳动教育工作者提供实操性强的指南,推动劳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关键词:劳动教育;一对一倾听;记录方式

一、引言

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有效锤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一对一倾听” 作为一种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切身体验与实际需求的独特方式,能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因材施教,显著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记录 “一对一倾听” 所获取的丰富信息,并充分发挥这些记录在劳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一对一倾听” 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化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借助 “一对一倾听”,学生得以充分表达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遭遇的困难以及收获的成长。例如,在校园植物养护劳动中,学生可能会向教师倾诉自己对植物生长周期的浓厚好奇,以及在浇水、施肥等具体操作环节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教师通过认真倾听并加以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洞察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明确自身能力的短板,进而在后续的劳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

(二)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的提升

当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尊重,即教师用心倾听他们在劳动中的所思所想时,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会显著增强,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大幅提升。比如,学生在手工制作劳动中分享自己独特的创意构思和设计思路,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热情,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劳动活动中。

(三)推动教育策略的优化升级

教师通过 “一对一倾听” 并详实记录学生在劳动中的反馈信息,能够及时察觉劳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若学生反映某项劳动任务难度过高,教师便可以依据这一反馈,合理调整任务难度,或者提供更为细致、全面的指导,从而优化劳动教育策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当前 “一对一倾听” 记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记录内容存在片面性

部分教师在记录过程中,过度聚焦于学生的劳动成果,如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是否精美、完成的劳动任务是否达标等,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深度思考、丰富的情感变化以及遭遇的重重困难。以学生制作手工艺品为例,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实际尝试过程中的反复摸索,再到遭遇失败时的挫折感,以及最终成功克服困难完成作品时的成就感,这些宝贵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若未被完整记录,将会使记录内容严重缺失完整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历程。

(二)记录格式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不同教师在记录 “一对一倾听” 时,采用的格式五花八门。有的教师采用简单随意的文字记录方式,有的则绘制形式各异的表格,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标准。这一现状导致记录内容在整理和对比分析时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教师对劳动教育经验的总结归纳,也不利于发现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规律。例如,在对比不同班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时,由于记录格式的差异,教师难以迅速、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影响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评估。

四、劳动教育中 “一对一倾听” 的有效记录方式探索

(一)创新记录工具

充分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 Excel,精心创建专门的 “一对一倾听” 记录表。在表格中,科学设置学生基本信息、劳动项目、倾听时间、学生表述内容、教师分析与建议等关键栏目,以便于数据的高效录入、便捷整理和精准筛选。同时,借助录音笔、手机录音功能等现代设备,对倾听过程进行全程录音,为后续回顾和补充记录提供有力依据,确保记录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如 XMind,将学生在劳动中的想法、遇到的问题、探索出的解决方法等信息,以直观、形象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劳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倾听内容绘制思维导图,以社区服务劳动为中心主题,分支分别详细记录学生对服务内容的真实感受、发现的社区实际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设性改进建议,使记录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总结。

(二)规范记录流程

在每次劳动活动的前、中、后三个关键阶段,合理安排专门的倾听时间,并及时进行记录。劳动活动前,着重记录学生对劳动任务的预期期待和初步想法;劳动过程中,密切关注并记录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劳动结束后,全面记录学生的劳动成果、深刻的收获体会以及对本次劳动的反思总结。例如,在校园大扫除劳动前,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打扫区域的规划思路和分工想法;劳动过程中,及时记录学生在清理卫生死角时遇到的棘手困难及巧妙的解决办法;劳动结束后,认真倾听学生对本次大扫除的整体感受和对下次劳动的宝贵建议。统一记录语言风格,要求使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记录学生表述和教师分析。明确规定记录内容的详略程度,对于关键问题和重要观点,要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对于一般性信息,则可简要概括。同时,严格要求记录人员在记录完成后,及时进行信息核对,确保记录内容准确无误,为后续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深度挖掘记录价值

对单个学生的记录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分析,密切观察其在不同劳动项目中的成长轨迹和能力变化。例如,对比学生在本学期初和学期末参与校园种植劳动时的表现,包括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思维方式的转变、情感态度的发展等方面,深入总结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为实施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提供详实、精准的依据。对不同学生在同一劳动项目中的记录进行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精准找出学生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比如,在班级共同参与的手工编织劳动中,深入分析不同学生在编织技巧的学习速度、创意的发挥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五、结论

在劳动教育体系中,积极探索 “一对一倾听” 的有效记录方式,对于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记录工具、规范记录流程以及深度挖掘记录价值,能够更加全面、精准地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真实表现和内心想法,为教师科学调整教学策略、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仍需持续不懈地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记录方式,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中的 “一对一倾听” 记录体系,为推动劳动教育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效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与策略》.《教育研究》,2020 年第 3 期.

2.石中英.《劳动教育的意义、内涵与实施》.《教育研究》,2020 年第 4 期.

3.刘慧.《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中国教育学刊》,2020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