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能源场站电气试验优化方法

作者

张夫宇 乔凯旋

上海电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21000

一、引言

新能源场站(光伏、风电)的电气设备涵盖变压器、逆变器、开关柜、电缆、防雷装置等,其运行环境具有特殊性 —— 光伏场站多分布于荒漠、屋顶等区域,面临高温、沙尘等影响;风电场站多建于山区、海上,承受强风、高湿度等考验,设备老化与故障风险较高。电气试验通过绝缘检测、性能参数测量等手段,可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缺陷,是保障场站安全运行的 “体检” 环节。

然而,当前新能源场站电气试验存在诸多痛点:试验流程沿用传统火电模式,未考虑新能源设备的集成化特点,导致流程冗余(如光伏逆变器试验与汇流箱试验存在重复检测项);试验项目设置 “一刀切”,未区分设备重要度与运行年限,造成资源浪费;试验技术仍以人工检测为主,智能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场站的运维需求。据某风电集团统计,采用传统试验方法的场站,年均试验时间占运维总时长的 35% ,其中无效工时占比达 20% 。因此,探索适配新能源场站特点的电气试验优化方法,成为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

本文结合光伏与风电场站的设备特性与运行环境,系统探究电气试验优化路径,为新能源场站的高效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二、新能源场站电气设备试验现状及优化需求

2.1 光伏场站电气试验现状

光伏场站核心电气设备包括光伏组件、汇流箱、逆变器、箱式变压器等,其试验存在以下问题:

• 流程衔接不畅:组件绝缘试验、汇流箱通断测试、逆变器性能试验分属不同班组,存在重复停电、数据孤岛现象。某光伏场站 20MW 方阵试验中,因流程衔接问题导致停电时间延长 4 小时。

• 项目针对性不足:采用统一的年度试验计划,对运行 3 年以内的新设备与 10 年以上的老旧设备执行相同试验项目(如均开展直流耐压试验),增加了不必要的试验成本。

• 环境适应性差:传统绝缘电阻测试在沙尘天气下数据偏差大,需多次重复测试,影响试验效率。

2.2 风电场站电气试验现状

风电场站重点设备包括风电机组变流器、箱变、集电线路、变压器等,试验痛点表现为:

• 高空作业效率低:风电机组变流器试验需运维人员攀爬至机舱,传统便携式设备搬运困难,单台机组试验耗时达 6 小时。

• 数据关联性弱:变流器试验、箱变试验、集电线路试验数据单独记录,未形成设备状态关联分析,难以定位系统性缺陷。

• 动态试验缺失:传统试验多在静态下进行,未考虑风机运行时的振动、温度变化对电气参数的影响,导致部分动态缺陷漏检。

2.3 共性优化需求两类场站均需解决以下问题:

⋅⋅ 效率提升:缩短试验时间,减少对发电的影响(如光伏场站试验停电导致的发电量损失)。

• 精准性增强:避免无效试验,聚焦关键设备与高风险项目。

• 技术升级:引入智能化工具,降低人工强度,提高数据可靠性。

三、新能源场站电气试验优化方法

3.1 试验流程重构:基于 “设备关联 + 状态驱动”

• 光伏场站流程优化:按 “方阵 - 汇流 - 逆变 - 升压” 的电能传输路径,构建一体化试验流程。将同一方阵内的组件、汇流箱、逆变器试验整合为 “一站式” 作业,由同一班组统筹,实现一次停电完成多设备试验。例如,某 30MW 光伏场站通过流程整合,单方阵试验时间从 8 小时缩短至 5 小时,年减少停电损失电量约 2 万 kWh 。

• 风电场站流程优化:建立 “机组 - 集电线路 - 升压站” 的层级关联试验机制。在风电机组定期维护时,同步完成变流器、箱变试验;利用机组停机间隙,开展集电线路参数测试,避免单独停电。某风电场通过该方法,将年度试验总停电时间从 15 天降至 8 天。

• 状态驱动调整:基于设备状态评估结果动态调整试验周期 —— 对状态良好的设备(如运行 2 年内的逆变器)延长试验间隔至 2 年;对存在轻微缺陷的设备(如绝缘电阻略降的电缆)缩短至 6 个月,实现 “应试尽试、不该试则免”。

3.2 试验项目精简:基于 “风险矩阵 + 设备特性”

构建 “设备重要度 - 故障影响度” 风险矩阵,将试验项目分为必做项、选做项、免做项:

• 光伏场站:

0 必做项:逆变器绝缘电阻测试、汇流箱接地连续性测试、箱变油质分析(运行 5 年以上),这些项目直接关联设备安全与发电效率。

◦ 选做项:光伏组件 EL 测试(仅对发电量异常的方阵开展)、逆变器谐波测试(每年 1 次)。

◦ 免做项:新安装汇流箱的冲击耐压试验(出厂已做且安装无损伤)。

• 风电场站:

◦ 必做项:变流器 IGBT 模块性能测试、箱变绕组直流电阻测试、集电线路绝缘测试,这些项目与机组并网稳定性密切相关。

◦ 选做项:风电机组防雷装置接地电阻测试(雷雨季节前)、变压器局部放电测试(每 3 年 1 次)。

◦ 免做项:运行 1 年内的集电线路介损测试(无异常情况下)。

某新能源集团应用该方法后,光伏场站试验项目减少 30% ,风电场站减少25% ,试验成本降低 20% 。

3.3 技术手段升级:智能化与环境适配• 光伏场站技术优化:

◦ 引入无人机巡检配合地面试验,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快速定位组件热斑,指导针对性的 EL 测试,避免全方阵检测的盲目性,某场站由此将组件试验效率提升 40‰ 。

◦ 采用便携式智能汇流箱测试仪,集成通断测试、电压采集功能,实现 “一键式” 数据记录与分析,测试时间缩短 50% 。

• 风电场站技术优化:

◦ 应用机器人开展机舱内变流器试验,替代人工攀爬,单台机组试验时间从6 小时降至 3 小时,且数据稳定性提高(避免人工操作误差)。

◦ 采用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在风机低负荷运行时同步监测变流器输出波形、箱变温升曲线,捕捉静态试验无法发现的动态缺陷,某风电场通过该技术发现 2台变流器的动态谐波超标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了并网故障。

• 环境适配改进:为光伏场站试验设备加装防尘罩、恒温装置,确保沙尘、高温环境下的测试精度;为风电场试验仪器配备抗振动外壳,适应机舱内的振动环境。

四、案例分析:某新能源场站电气试验优化实践

某新能源企业旗下包含一座 50MW 光伏场站与一座 48MW 风电场,2022年前采用传统电气试验方法,存在试验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2022 年实施优化方案:

1. 流程重构:光伏场站按 “方阵 - 汇流箱 - 逆变器” 一体化试验,风电场按 “机组 - 集电线路” 联动试验,减少停电次数。

2. 项目精简:依据风险矩阵,光伏场站取消新设备的 3 项重复试验,风电场减少 2 项低风险测试。

3. 技术升级:光伏场站引入无人机热成像巡检与智能汇流箱测试仪,风电场应用机舱机器人与动态参数测试系统。

优化后,光伏场站年度试验时间从 20 天降至 12 天,风电场从 18 天降至10 天;试验成本(人工、设备损耗)降低 22% ;设备故障检出率提升 15% ,未发生因试验漏检导致的重大故障,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五、结论

新能源场站电气试验优化需结合光伏、风电的设备特性与运行环境,通过流程重构减少冗余环节,依托风险矩阵精简试验项目,借助智能化技术提升效率与精准度。上述案例表明,优化后的电气试验能在保障设备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运维效率、降低成本,适应新能源场站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未来,可进一步融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试验数据的实时上传与远程诊断,结合AI 算法预测设备试验需求,推动新能源场站电气试验向 “预测性、智能化” 方向发展,为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建明,朱康。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技术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

[2] 王清亮,张颖。风力发电场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 赵清林,刘进军。光伏发电系统电气检测技术 [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21,41 (5): 182-186.

[4] 孙成秋。电气试验与设备状态诊断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5] 陈勇,李刚。新能源场站电气设备试验规程与实践 [J]. 电力科学与工程,2022, 38 (3):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