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传播视角下公交移动电视主持人的角色转型与定位策略
张枫若
重庆广电集团
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进化的产物,更是传播逻辑的重塑。尤其在户外媒体场景中,传播行为日益嵌入具体时空之中,用户角色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主持人不再仅仅承担信息传递的职责,更需要成为内容共创者、用户互动引导者和场景服务设计者。本文立足公交移动电视的实际应用,探讨主持人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的角色重构及其路径策略。
一、场景化传播视角下的媒介融合逻辑
(一)媒介融合的演进与场景化趋势
媒介融合的发展经历了从媒介并存到内容整合再到场景重构的阶段。初期媒体融合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例如电视媒体开设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随后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媒体开始从内容策划、生产、分发到传播效果评估的全过程进行重构,形成“中央厨房”式一体化运作机制。而当前,以 AI 算法推荐、大数据驱动和多终端同步传播为特征的场景化传播阶段逐步成为主流。
“场景化传播”强调信息传播嵌入具体生活场域,强调与用户的时空关系与情感共鸣。正如“媒介场景理论”中所指出的,媒介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重新界定了社会角色和场域边界。媒体不再是单一平台,而成为多元化、沉浸式的信息参与环境,主持人的表达策略和存在方式也因此发生转变。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征与用户行为
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流动的媒体”,其传播场景呈现出几个鲜明特征:第一,受众注意力分散,传播时间短暂,要求主持人内容传递必须精准高效;第二,媒介环境受制于车载硬件和行驶路线,传播环境不可控,主持人需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第三,用户行为具备互动潜力,如通过扫码参与话题、弹幕留言、评论点赞等形式实现即时反馈,构建了“边看边评”“边看边聊”的场景互动结构。
此外,公交移动电视还呈现出受众构成的高度异质性,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其信息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主持人必须根据不同时间段乘车人群的特征进行内容风格和语言策略的动态调整。例如,早高峰面向上班族,内容应以资讯性、实用性为主;午间偏重娱乐性与轻松氛围;晚高峰则更注重话题性与情感共鸣。因此,主持人在媒介融合和场景感知的双重要求下,其表达策略、内容掌控、用户互动能力均需进行转型与升级。
二、移动电视主持人的场景适配与能力转型
(一)不同时段语境下的主持风格差异
公交移动电视的播出时段通常分为早高峰、午间和晚高峰三个核心时段,每一时段的受众属性、心理状态与信息需求呈现出显著差异,对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内容选题和互动方式提出不同要求。
早高峰:该时段受众以上班族为主,通勤节奏紧张,注意力集中度相对较低,节目内容应以简洁明了的交通信息、快讯播报为主。主持人需采用快速语速、积极语调,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午间时段:此阶段乘车人群多为休闲购物者或企业职员外出办事人员,心理上相对轻松,内容上适宜播放音乐赏析、城市服务信息、趣味知识等。主持人应展现亲和、舒缓的语言风格,增强陪伴感。
晚高峰:晚高峰的乘车环境往往拥挤且嘈杂,乘客疲惫度较高。此时适宜设置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如城市新闻盘点、社会热点评论与市民话题互动类节目。主持人需具备较强的控场能力与情绪引导技巧,在保证节奏的同时引发用户参与。
(二)案例剖析:《城事 530》的融合实践
《城事 530》作为重庆广电移动电视晚高峰档期的重要节目,充分体现了主持人角色从“信息传递者”到“场景服务者”的转型。节目在结构与互动机制上实现了多维度突破,具有高度代表性。
1.场景化内容匹配:节目内容围绕城市热点话题展开,通过与节假日、节庆活动、本地文化现象等紧密结合,如“重庆灯光秀专题”中,主持人不仅介绍灯光布置情况,还推荐最佳观赏路线,结合当日车流与天气信息提供实时建议,实现了场景、内容与用户需求的深度适配。
2.多角色主持机制:节目打破传统单一主持模式,引入“主持人 .+ 嘉宾 + 市民+网友”多角色互动机制。主持人角色从话语主导者转型为观点整合者和节奏协调者,通过引导嘉宾表达、总结市民观点、回复观众弹幕等行为构建多元协同式表达平台。
3.平台融合与多屏联动:通过与重庆广电移动电视微信公众号和“第 1眼 APP”媒体平台联动实现话题预热与导流,主持人通过微信等渠道实时接收市民留言,并根据后台数据调整节目信息密度与风格。
该节目已形成“内容策划—实时互动—用户反馈—传播拓展”一体化场景传播闭环,主持人所承载的职责也由传统“串场主持”转向“多元驱动型场景中介”,体现了移动电视主持人在融媒时代的角色重塑趋势。
三、基于场景理论的主持人策略体系构建
(一)专业内核锤炼:
在信息多元与與情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主持人作为信息“守门人”,需建立动态把关机制。一方面,对早晚高峰突发事件要有敏锐嗅觉与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在热点话题主持过程中,需具备舆论风险判断与价值引导力。此外,主持人还应了解用户偏好、分析收视高频段与热词趋势,优化播报结构与语态表达方式。
(二)个性化品牌塑造:
主持人是具备情感标签与记忆点的“可识别角色”。例如,可借助 AI 语音定制、栏目固定化等方式,建立具有时间标识与空间联想的 IP,如“晚高峰情感主播”、“午间城市播报官”等进一步增强观众粘性。主持人可跨平台延伸个人品牌影响力,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幕后花絮、主持教学、城市观察等内容,实现 IP 影响力的反哺式扩散,推动节目传播效能增长。
(三)场景化交互机制设计:
未来移动电视的发展趋势在于“弱控制—强参与”的互动机制。主持人应主导内容场景与观众行为之间的结构设计。例如,设定仪式化行为习惯,如“每周一话题公布”“节日彩蛋参与”等,使观众形成周期性、参与式的收看路径。同时,主持人应参与内容评估、反馈处理,真正成为“场景社区”的核心节点。
(四)复合能力拓展:
新时代主持人必须具备“一人多岗”的复合能力,既能做内容生产者,又能作为传播运营者。在实际工作中,主持人需熟悉内容剪辑、图文排版、直播系统、社群管理等多种工具;同时在面对不同传播场景时,应灵活切换风格定位。例如,面对信息传播时应注重权威与专业;面对直播带货则需轻松幽默、具人格魅力;面对互动访谈则应兼具引导力与倾听力。构建这种跨场景、跨技术、跨角色的能力系统,已成为主持人适应融媒体语境的关键支撑。
结语
公交移动电视主持人的角色演化体现了媒介融合对传播主体的能力重塑与职能拓展。从“信息传递者”向“场景服务者”转变,是顺应用户习惯变化、媒介生态更新的重要方向。主持人唯有强化场景感知力、技术驾驭力与品牌塑造力,方能在多元传播场景中实现职能跃迁与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主持人既是传播生态变革的承受者,更是推动者。如何在融合中保持个性表达、在数据驱动中守住人文关怀、在技术赋能中实现内容价值,将成为主持人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