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视角下大学辅导员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张敏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 400000
一、引言
在数字化教育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校传统的育人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网络资源及技术在育人工作中的渗透与应用推动了“网络思政”格局的建构。这是网络技术对高校育人环境的深度重塑,也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引领战略需求的具体体现,更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抓手。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力量,必须要树立网络思政育人思维,并整合资源、创新育人形式来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1],确保学生基于辅导员的科学教育,在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中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起健全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网络思政视角下辅导员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滞后
传统教育观念对辅导员育人工作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导致部分辅导员在落实网络思政育人时也无法真正去转化教育理念,依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主导性地位对学生进行“说教”。这体现出了辅导员对网络环境的独特性及网络思政育人的时代性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通常只是将“网络”作为育人的平台和手段,没有充分挖掘网络在育人方式的创新、育人空间的延伸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由此导致辅导员在探索和实践网络思政育人模式时就显得动力不足、创新不足[2]。
(二)内容单一
网络思政的核心是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思政育人内容,增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并引导学生基于实践案例的分析进行自我反思、强化思想认知,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满足发展需求。然而在实际上,辅导员育人内容依然欠缺多元性和深度。最为常见的就是辅导员会通过网络收集政治理论层面的知识,并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或平台传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导”,很少会基于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行为及需求去挖掘对应的社会资源、生活案例,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触摸到更具现实针对性、更贴合生活实际与自身诉求的内容,也无法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密切关联思政理论与自身成长。新瓶装旧酒,既无法吸引学生,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更无法彰显网络思政的育人价值。
三、网络思政视角下辅导员思政育人的创新措施
(一)丰富育人内容
网络思政环境下,辅导员基于自身对政治信息及资源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精准导航网络思政资源,并围绕“精准供给 + 价值引领
技术赋能”的核心理念,建立权威、系统性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收集对应的网络资源(社会热点、生活案例等),每个网络资源都要进行详细备注,包括其来源、内容摘要、使用群体等,并且要定期对这些网络资源进行更新,之后,辅导员就可从数据库中快速找到对应的数字资源。这样的一种动态调适的思政育人内容生态能保障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实效性,使其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比如,在生活服务方面,辅导员可以收集网络中关于诈骗、校园安全、疾病预防、情感困惑等方面的资源;在学业发展方面,辅导员要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信息(行业发展、专业的发展过程、该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及就业状态等),通过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本专业,并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能以此为参考来制定更加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在价值引领层面,辅导员可以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故事、视频、纪录片等),将其整理成小故事,然后以漫画、视频或剧本杀的形式展示出来,逐步渗透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拓展育人形式
育人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要素。而大学生作为各方面都相对成熟的个体,自然也会有对教育方法产生不同的看法,或倾向于某一种方法,因此,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展诉求,拓展育人形式,增强其层次化、多样化和灵活性,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育人效果。
首先,辅导员可以围绕某个具体方向开展教育活动,并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其内化思政理论。比如,围绕“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与责任”这一话题[3],辅导员就可以收集网络或生活中有关“网暴”的相关视频、案例,并设计“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 言论是否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社交媒体平台对此类事件的管理与责任是什么?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论如何平衡自由与责任?”等问题,之后让学生围绕案例,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出网曝的起因、危害、解决方法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育人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应用习惯。
其次,辅导员要善于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思政育人,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育人效果。比如利用 AR 技术,辅导员可为学生展示历史事件的 3D 重现,如在学习某一 重大历史事件时,学生可通过 AR 眼镜或手机看到当时的场景、人物和事件,加深其历史体验感;在探讨社会伦理问题时,可利用 MR 技术模拟出复杂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和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互动,从而让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分析社会伦理问题。
(三)完善育人体系
网络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有效性与长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因此,要想在网络思政视角下开展辅导员育人工作并提升育人效果,辅导员就需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完善育人体系,加强与家长、与学生、与各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形成育人合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比如,建立学生网络空间系统,每个学科教师会在该系统中填写学生的学生情况、行为习惯等数据,并定期进行更新,之后,辅导员就会基于该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便于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确保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4],如此才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制定出对应的指导方案。再如,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设置评论区或反馈系统,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或困惑,同时要认真听取学生对育人工作的一些看法及观点,并斟酌采纳。这样的形式可以切实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思政育人中,从而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思政视角下的辅导员育人路径的创新是将思政教育与网络生态予以深度融合,并通过多样且趣味的数字化形式或载体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从而实现育人模式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全面提升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裕年.大学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J].作家天地,2025(13):121-123.
[2]刘志强.大学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策略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1):172-174.
[3]周垠硕.数字化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探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3):121-123.
[4]牛芳芳.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5(12):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