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声乐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转化方法

作者

彭偲

湖南城市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引言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声乐教学作为高校美育中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文化基因及人文情怀,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可有效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与实效性。深入挖掘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并探索科学转化方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深耕作品内涵,提炼精神内核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而深耕作品内涵、提炼精神内核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系统梳理声乐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从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及文化内涵等维度深入挖掘其中思政元素。对于红色经典曲目如《黄河大合唱》,需结合抗日战争历史语境细致解析作品中旋律的激昂节奏、歌词的悲壮意境所承载的民族抗争精神与深厚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艺术创作与时代命运的紧密关联并理解作品如何成为唤醒民族斗志的精神旗帜;对于民族声乐作品如《茉莉花》,可借由对比不同地域演绎版本中曲调的细微差异与风格特色,展现中华文化在多样表达中蕴含的统一性,让学生在旋律流转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摒弃生硬说教方式,要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作品分析,借由对旋律起伏传递的情感张力、歌词寓意隐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层层解读,让学生在艺术感知的潜移默化中自然接受价值熏陶。定期组织作品研讨会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悟分享对作品思政内涵的理解,教师再针对性引导与升华,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使思政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1]。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对比式教学法

教师在给学生解读声乐作品内隐含的思政价值时,可以采用对比两首声乐作品的手段,引领学生探寻不同声乐作品里蕴藏的思想情感,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效果。例如,教师可挑选《英雄赞歌》与《红梅赞》这两首声乐作品展开对照剖析。这两首声乐作品尽管创作时段较为相近,可所抒发的情感却有着天壤之别。《英雄赞歌》传递的是对英雄的颂扬之情,《红梅赞》彰显的则是革命先烈在遭受敌人严刑逼问时仍旧坚定不移的伟大精神。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两首声乐作品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在演唱时融入这些情感,有助于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到学生心里。

2.情境教学法

在开展《鸿雁》声乐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教学环节展开精心设计。其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展现牧民生活场景并且搭配马头琴伴奏音频,为学生营造沉浸式草原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展现的辽阔地域风貌及民族生活气息,初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其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等歌词内容联想鸿雁象征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借由讲述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将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联结[2]。在演唱教学环节,教师需指导学生运用恰当音色、气息以及情感处理,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家国情怀的感悟融入演唱之中,使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深刻体会作品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家国情怀,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从挖掘到转化的有效落地,同时帮助学生在提升声乐技能的期间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三、特定作品选择,拓宽风格领域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借助特定作品选择挖掘及转化课程思政元素并拓宽风格领域,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校本教材编写环节中主动发挥作用。教师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民俗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本土音乐作品,既借由这些作品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艺术视野,又依托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引领学生主动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其一,针对《成都印象》《北国之春》《蒙古人》

《珠穆朗玛》《蝴蝶泉边》等作品,教师需详细讲解每首作品背后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音乐风格,引导学生从旋律、歌词与演唱技巧中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及民族精神。其二,教师还应关注时政热点,将契合时代主题的时事热点歌曲引入教学,由于思政教育需紧密结合时政热点方可具备更强时效性与感染力,因此教师可借由分析这类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学习演唱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价值观念,最终实现声乐技能提升与思政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

四、提升自身素养,强化育人能力

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有效转化必须依托教师自身素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育人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故而提升自身素养、强化育人能力成为推动声乐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环节。其一,教师需主动加强思政理论学习,系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深入领会其中思想精髓及价值内涵,并且将这些理论成果与声乐教学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科学且明确的育人导向,确保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展开。其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类课程思政专项培训,譬如主动报名参加“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论坛”,在交流研讨中学习先进的思政元素转化方法论,同时借鉴其他院校优秀教学案例,将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3]。在个人艺术实践层面,教师要注重积累蕴含思政内涵的演唱经历,像主动参与红色主题音乐会等活动,在舞台演绎中深化对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的理解,并将这些真实舞台感悟转化为鲜活教学素材,让思政教育具备更强感染力。

五、联动实践平台,拓展育人场域

高校声乐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转化必须依托联动实践平台搭建桥梁,凭借拓展育人场域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实现艺术技能培养及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而反映乡村风貌的《乡土新韵》声乐作品教学即为有效落地的实例。教师应主动推动声乐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并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富含思政内涵的艺术实践活动。其一,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深入乡村调研采风,引导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创作《乡土新韵》这类反映乡村振兴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艺术服务人民的宗旨;其二,教师需与地方文化馆建立合作,共同开展“红色歌曲进校园”活动,指导学生编排红色声乐节目以促使学生在演唱中传递革命精神。其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公益演出,诸如带领学生为养老院演唱《茉莉花》等经典民歌,将敬老爱老美德融入艺术表现,实践结束后教师须组织复盘交流会,引导学生总结思政感悟,譬如对比城市与乡村音乐的需求以认识到艺术创作需贴近生活、扎根人民;教师还应建立实践成果转化机制,将《乡土新韵》等优秀作品纳入教学案例库,最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闭环育人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六、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转化,需依靠作品内涵深耕、教学方法创新、特定作品选择、教师素养提升以及实践平台联动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上述系列方法既回应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又契合声乐教学美育特质,能有效破解声乐课程与思政教育脱节问题。在未来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持续优化各环节实践路径,把思政元素更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声乐技能与思政素养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雅麟.美育视域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融入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5,(01):36-38.

[2]徐洪华.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J].知识窗(教师版),2024,(09):68-70.

[3]于雯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探索[J].时代报告(奔流),2024,(09):143-145.

本文系 2024 年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结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13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