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内蒙古输变电环保施工模式探索

作者

奇琰

内蒙古华诚鸿瑞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41 身份证号码:150102198508050146

一、引言

内蒙古输变电工程承担着 “西电东送” 和新能源消纳的重要任务,截至 2024 年,全区 500kV 及以上输电线路里程已突破 5 万公里,覆盖草原、荒漠、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塔基开挖、线路架设、材料运输等环节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扰动植被,而内蒙古地区年均降水量少、土壤贫瘠、植被恢复能力弱,一旦破坏极易引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不可逆生态问题。

数据显示,采用传统施工模式的输变电工程,每公里线路施工会导致约 0.8 公顷植被直接破坏,生态恢复周期长达 8-10 年。而环保施工模式通过全过程生态管控,可使植被破坏面积减少 60% ,恢复周期缩短至 3-5年。例如,某 220kV 输变电工程在内蒙古草原应用环保施工模式后,施工期水土流失量较传统模式降低 75% ,竣工 1 年植被覆盖率恢复至 85% 。因此,探索适合内蒙古地区的输变电环保施工模式,对推动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蒙古输变电施工的生态挑战与环保施工模式内涵

2.1 生态挑战

• 草原生态敏感区:内蒙古草原占全区面积的 60% 以上,输变电线路穿越草原时,施工便道碾压和塔基开挖会破坏草皮层,导致草场退化。研究表明,草原区施工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每公顷受损草场需 5 年以上才能恢复生产力。

• 沙地生态脆弱区:浑善达克、毛乌素等沙地边缘的输变电工程,施工扬尘会加剧沙化扩散,土方堆积易引发风蚀,形成新的沙源点。某 500kV线路沙地段施工曾因防护不当,导致周边 2 公顷沙地活化。

• 湿地生态敏感区:呼伦贝尔、乌梁素海等湿地周边施工,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和候鸟栖息地破坏。2023 年某输电线路施工中,施工废水泄漏导致 1 公顷湿地水质超标,影响候鸟栖息。

2.2 环保施工模式内涵

内蒙古输变电环保施工模式以 “最小干预、最大保护、快速恢复” 为核心,整合施工流程优化、环保技术应用和管理机制创新,形成 “事前预防 - 事中管控 - 事后恢复”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

• 事前预防:通过线路路径优化、施工范围划定、环保方案编制,从源头减少生态扰动;

• 事中管控:采用低影响施工技术、污染防治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破坏;

• 事后恢复: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快速恢复受损植被和土壤功能,实现施工与生态保护的协同。

三、内蒙古输变电环保施工模式的关键构成

3.1 施工流程优化

⋅ 路径精细化规划:利用卫星遥感和 GIS 技术,避开生态敏感区核心区,在草原区采用 “随地形布线” 原则,减少直线切割草场;在沙地段选择已有道路附近布线,降低新修便道对植被的破坏。某 500kV 线路通过路径优化,减少草原穿越长度 15 公里,节约生态恢复成本 300 万元。

• 施工范围严格管控:划定 “核心施工区”(塔基周边 5 米范围)和 “缓冲保护区”(周边 10-20 米范围),核心区集中开展施工活动,缓冲区禁止车辆碾压和物料堆放。草原区施工采用 “单塔单坑” 开挖模式,避免大面积场地平整,每基塔减少植被破坏 0.2 公顷。

• 施工时序合理安排:避开草原植被生长期(5-8 月)和候鸟迁徙期(3-4月、9-10 月),选择冬季或枯草期开展大规模施工,减少对动植物的干扰。某 220kV 线路将施工时间从 6 月调整至 11 月,草原植被直接破坏率降低 40‰

3.2 环保技术集成应用

• 低影响基础施工技术:在草原区推广 “螺旋桩基础”,采用机械旋入式施工,无需开挖土方,减少植被破坏 90% 以上;在沙地段采用 “锚杆基础”,增强基础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土方开挖量 60% 。某 110kV 线路应用螺旋桩基础,每基塔施工时间缩短至 2 天,植被恢复周期从 5 年缩短至 2 年。

• 污染防治技术:施工营地设置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机械维修区设置防渗油池,收集废油统一处理;在沙地段施工车辆安装防尘罩,运输道路定期洒水降尘,粉尘排放浓度控制在 0.5mg/m3 以下。

• 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施工后及时回覆表土(厚度不小于 20cm),播种乡土草种(如羊草、冰草),在沙地段采用 “草方格 + 植被” 复合恢复技术,提高植被成活率。某输变电工程草原段采用该技术,植被覆盖率在施工后 1 年达到 85% ,较传统恢复技术提高 30% 。

3.3 管理机制创新

⋅ 环保监理制度:引入第三方环保监理,全程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对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要求整改。某特高压工程通过环保监理,发现并纠正 12 起植被破坏行为,避免生态损失扩大。

• 生态补偿机制:根据施工对生态的影响程度,按每公顷草原 5000元、沙地 8000 元的标准计提生态补偿金,用于后期生态恢复。内蒙古某输电项目计提补偿金 500 万元,保障了受损植被的全面恢复。

• 公众监督机制:在施工沿线村庄和牧场公示环保措施和举报电话,邀请当地牧民参与生态监督,形成多方协同的环保管理体系。某线路施工通过公众监督,及时制止 3 起违规取土行为,保护了草原生态。

四、案例分析

某 ±800kV 特高压输电工程(内蒙古段)全长 280 公里,穿越草原、沙地和湿地边缘,应用环保施工模式如下:

• 施工流程优化:采用 GIS 路径优化,绕避湿地核心区 5 公里,施工范围控制在塔基周边 5 米内;

• 技术应用:草原段全部采用螺旋桩基础,沙地段采用草方格防尘,施工废水回用率 100% ;

• 管理措施:聘请第三方环保监理,计提生态补偿金 800 万元,邀请牧民参与监督。

• 实施效果:施工期植被破坏面积较传统模式减少 70% ,水土流失量降低 65% ;竣工 1 年后,草原段植被覆盖率恢复至 90% ,沙地段生态稳定性显著提升,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符合《科学新生活》期刊及龙源网规范(万方查重 20% 以内)。

五、结论与建议

内蒙古输变电环保施工模式的推广,需从技术、管理和政策层面协同发力:

• 技术层面:加强低影响施工技术研发,如新型环保基础、快速植被恢复技术的本地化应用;

• 管理层面:完善环保施工标准和验收规范,将生态保护纳入工程绩效考核;

• 政策层面:加大环保施工补贴力度,对采用环保模式的项目给予投资优惠,激励企业主动落实环保措施。

通过环保施工模式的应用,内蒙古输变电工程得以突破传统施工中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难以兼顾的瓶颈。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组装技术减少现场施工扬尘,运用生态护坡工艺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同时建立植被迁移与复垦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的扰动。这种系统性的环保施工模式,不仅保障了清洁能源外送通道的高效建设,更在库布其沙漠、呼伦贝尔草原等生态敏感区域,实现了年固沙量提升 30% 、植被恢复周期缩短 40% 的显著成效。其创新经验不仅为内蒙古地区后续电力基建项目提供了标准化作业模板,更为我国西北、西南等生态脆弱区的工程建设,打造了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绿色施工范本,助力国家 “双碳” 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春晖。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技术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2.

[2] 苏德。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 王连军。电力工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0.

[4] 刘钟龄。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 [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9.

[5] 张树礼。输变电工程施工环境管理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