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超越“打官司”:公司律师在企业中的核心实务操作与价值创造

作者

高星

内蒙古高速石油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一、角色重塑——从“消防员”到“设计师”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监管收紧、贸易摩擦、数据合规与知识产权争端等多重挑战。ACC 2023 年报告显示,超过 75%的企业法务将“战略性风险管理”视为首要职责,远超越传统争议解决功能。企业法务若仍局限于“打官司、审合同”,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公司律师(In-House Counsel)的角色亟需战略重塑。该角色起源于 20 世纪中后期欧美企业的全球化进程。随着监管复杂性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公司律师逐渐从支持性职能演进为企业核心管理者。《财富》500 强企业中,超过 90% 的公司律师直接参与战略决策,较十年前大幅提升。

从我自身经历来看,这一角色已从“消防员”——事后补救风险,转向“设计师”——事前参与业务布局与交易结构设计。我们不仅是法律合规的守护者,更是业务的赋能者,需从前台介入业务,用商业语言沟通,提供“法律+商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核心使命是在可控风险内,安全、高效地推动商业目标实现。

二、 核心实务操作具体内容

作为一名公司律师,我的日常工作贯穿企业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内容纷繁复杂。虽然合同审查与起草是基础性工作,但真正体现专业深度与企业价值的,往往是在纠纷处理领域。这一职能远不止于传统的诉讼应对,而是一个涵盖事前预警、事中策略制定与事后管理的全流程体系。

(一)纠纷的主动管理:从预警到化解

在纠纷处理方面,我的工作核心是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理。事前,我通过对业务模式的深度理解和对潜在风险的持续扫描,建立纠纷预警机制。例如,在重要商业合作中,我会提前分析与合作伙伴之间可能出现的履行争议点,并通过合同条款设计、履约过程记录规范及关键节点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争议发生概率,甚至将可能的争议转化为协商调整的机会。

(二)争议解决策略:综合权衡与多元选择

当争议确实发生时,我的角色远不止于委托外部律师或准备应诉材料。首先,我会迅速组织内部团队,厘清事实、梳理证据,对案件进行初步评估,明确纠纷背后的商业诉求究竟是维护权益、保持合作还是市场声誉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多维解决方案,并非所有纠纷都必须走向仲裁或诉讼。我会优先探索协商、调解等非诉解决途径,力求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化解矛盾,维护商业关系。

(三)诉讼仲裁的精准管理

如果诉讼或仲裁不可避免,我的工作重点则在于精准管理。作为企业内部人员,我深刻理解公司的商业逻辑和战略重点,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外部律师,确保其法律行动与商业目标保持一致。我会主导制定诉讼策略,不仅是法律技术的运用,更是对费用、时间、商业影响、声誉风险的综合权衡。

典型经验与案例分析:以公司劳动纠纷引发的诉讼为例,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后,立即启动应对机制,指定专人全程跟踪所有法律程序节点,严格把控举证期限、开庭时间等关键环节,确保在 15 日内按期提交答辩书,避免因逾期导致失权。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应贯穿案件处理全过程,坚持以构建完整证据链为核心原则,确保每一项事实均有相应证据支持,所有程序可追溯、可验证。在法律答辩与应诉策略制定阶段,由公司律师主导拟定应诉方案。应特别强调程序合法性,严格依据《劳动合同法》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组织证据,必要时提前安排证人出庭作证。进入庭审阶段后,须确保证人证言前后一致,所有证据材料规范整理、清晰标注证明目的,及时针对对方提出的不实主张作出有理有据的反驳,并适时提交反证,牢牢掌握庭审节奏与主动权。整个应对过程不仅着眼于当前争议的解决,更应注重事后系统复盘,将个案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管理制度优化和流程改进的具体依据,从而持续提升企业用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

(四)事后复盘与流程优化:逆向赋能管理

纠纷解决并非以裁决下达为终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案反思推动内部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在处理公司一系列劳动纠纷案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构建系统化劳动用工风险防控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确立了“制度为基、程序为要、证据为王、专业护航”的防控机制,有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

典型经验与案例分析:以近期胜诉的一起劳动纠纷案为例,该案聚焦于劳动合同解除的合法性及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订立条件等争议焦点,历经仲裁、一审及二审程序。最终判决不仅确认了我公司用工管理的合规性,其裁判要旨更为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对合规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本案所积累的经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引,包括劳动合同全流程管理、制度优化与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对显著提升企业整体用工风险防控能力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 优秀公司律师的工作方法论

在角色定位与核心职能持续演进的基础上,优秀公司律师的工作实践已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化、可复制的方法论。该方法论不仅涵盖专业技能与工具的应用,更包括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协同机制的构建,是其真正实现从“成本项”到“价值创造者”转型的关键支撑。

(一)前瞻思维与商业融合能力

优秀公司律师需具备超前识别风险的能力,不仅要熟悉法律,还需预判监管和行业动态,在业务初期即嵌入合规管理,实现“治未病”。同时,他们深谙业务与战略,主动学习行业与财务知识,能够以商业语言沟通,提供风险可控、可落地的综合解决方案,成为业务信赖的战略伙伴。

(二)体系构建与协同整合能力

面对重复性高、风险集中的领域,优秀者致力于通过制度与流程建设控制系统性风险,包括制定标准文本、设计权限体系、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高效可审计的管理。他们处于内外联结枢纽,能高效协同内部各部门并整合外部律师资源,在复杂项目中协调多方,以最优成本达成法律成果。

(三)持续迭代与复盘学习能力

他们重视从每一个实战案例中沉淀经验,进行系统复盘,不仅关注法律技术点,更深入剖析管理成因,将洞察转化为制度优化、流程改进或培训内容,形成“实践-复盘-优化”的学习闭环,推动组织合规能力持续提升。

四、 结语

公司律师的价值创造,已绝非诉讼胜负所能衡量。其核心在于通过角色重塑、全流程的风险与合规管理以及体系化的工作方法论,深度融入商业活动,将潜在的风险点转化为管理优化与商业创新的机会。他们以设计师的思维前瞻布局,以战略伙伴的身份协同共生,以工程师的严谨构建体系,最终成为企业稳健运营与持续增长的核心赋能者。超越“打官司”,公司律师的舞台是现代企业治理的中心,其价值创造之路,即是企业走向卓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