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集控运行能效优化路径
马二风
中铝宁夏能源集团马莲台发电分公司 750000
一、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对节能降耗要求的不断提高,集控运行作为发电厂实现集中监控与高效管理的核心模式,其能效水平直接影响电厂的经济效益与环保绩效。330MW 火电机组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占比约 30%,其运行过程中存在锅炉热损失过大、汽轮机效率偏低、辅机能耗过高等问题。据统计,某 330MW 电厂在额定负荷下的供电煤耗为 310g/kWh,较设计值高出15g/kWh,年多耗标准煤约 4.5 万吨;另一电厂辅机耗电率达 6.8% ,高于行业先进水平 1.2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330MW 机组集控运行存在较大的能效提升空间。
集控系统通过 DCS 实现对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辅机系统的集中控制,为能效优化提供了技术基础。然而,传统运行模式中存在的参数调整滞后、系统协同不足、节能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能效潜力的发挥。因此,研究电厂集控运行能效优化路径,对降低发电成本、减少碳排放、推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330MW 电厂集控运行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2.1 设备性能因素
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决定能效水平。锅炉作为能量转换核心,其炉膛燃烧效率、受热面清洁度影响热损失:若空气过剩系数偏高(超过1.2),排烟热损失将增加 0.5%-1% ;水冷壁结渣 1mm,热效率降低约 0.3‰ 汽轮机通流部分结垢、汽封漏汽量增大会导致内效率下降,某 330MW 机组因高压缸结垢,效率降低 2.3% ,供电煤耗上升 8g/kWh。辅机设备如送引风机、给水泵的效率衰减也不容忽视,风机叶片磨损后效率可下降5%-8%。
2.2 运行参数因素
集控运行中的关键参数偏离最优值是能效损耗的重要原因。主蒸汽压力每降低 0.5MPa,汽轮机循环效率下降约 0.4% ;再热蒸汽温度每降低10℃,机组热耗率上升约 0.2% 。此外,凝汽器真空度、给水温度等参数波动也会影响能效,例如真空度每下降 1kPa,煤耗上升约 3g/kWh。运行人员对参数的调整精度不足,如将氧量控制在 4% (最优值为 2.8% ),会导致排烟损失增加 1.2%. 。
2.3 系统协同因素
各子系统间的协同性不足导致整体能效降低。锅炉与汽轮机的负荷响应不同步,会造成蒸汽参数波动;风烟系统与燃烧系统的匹配失衡,可能引发不完全燃烧;辅机系统的运行方式不合理,如单台给水泵在低负荷下运行,电耗率较两台并列运行高 15% 。此外,集控系统的自动化调节品质差,参数超调现象频繁,也会加剧能效损耗。
三、电厂集控运行能效优化具体路径
3.1 设备运行优化
3.1.1 锅炉能效提升措施
通过集控系统实现燃烧精准调控:采用氧量 - 煤量交叉控制算法,将炉膛出口氧量稳定在 2.8%3.2% ,某电厂实施后排烟热损失从 6.5% 降至5.8%。定期通过 DCS 系统启动吹灰程序,根据受热面壁温偏差(超过50℃)触发针对性吹灰,减少结渣积灰。优化配风方式,采用 “贴壁风 + 分级配风” 模式,使煤粉燃尽率提升至 98.5% 以上,飞灰含碳量控制在 2% 以下。
3.1.2 汽轮机能效优化措施
利用集控系统监控汽封压力与轴封漏汽量,通过自动调节汽封供汽阀,将漏汽量控制在设计值的 110% 以内。在 SIS 系统中建立汽轮机通流效率计算模型,实时监测级间压力偏差,当偏差超过 3% 时提示停机清洗。优化真空系统运行,通过 DCS 调节循环水泵转速,使凝汽器真空度维持在 - 92kPa 以上,某机组实施后真空度提高 2kPa,煤耗下降 6g/kWh。
3.1.3 辅机系统节能改造
对高耗能辅机进行变频改造,送引风机采用变频调节后,在 70% 负荷下耗电率下降 40% ;给水泵采用液力耦合器调速,替代节流调节,低负荷时节电率达 25%⨀ 。通过集控系统实现辅机经济运行方式切换,如当机组负荷低于 50% 时,自动停运一台引风机,单台机组年节电约 80 万 kWh。
3.2 运行参数精准调控
3.2.1 蒸汽参数优化控制
在 DCS 中构建参数优化控制模块,实现主蒸汽压力的滑压运行:60%-100% 负荷段采用变压运行,压力设定值随负荷线性变化;低于 60%负荷采用定压运行,压力维持在 16MPa。某 330MW 机组实施后,热耗率降低 12kJ/kWh。通过 PID 参数自整定技术,将再热蒸汽温度控制在540±2∘C ,减少温度波动导致的能效损失。
3.2.2 辅助参数协同调节
利用集控系统关联调节凝汽器真空与循环水系统:根据环境温度与负荷变化,自动调整循环水泵运行台数与转速,使真空度稳定在设计值±0.5kPa 范围内。优化给水系统运行,通过 DCS 控制高加投入率达 100%,给水温度提高 10℃,锅炉效率提升 0.3% 。
3.3 系统协同与智能化应用
3.3.1 多系统协同调控
建立 “锅炉 - 汽轮机 - 辅机” 协同优化模型,通过 SIS 系统实现负荷指令的动态分配:当负荷变化率超过 2%/min 时,优先调整锅炉燃料量,同步协调汽轮机调门开度,减少蒸汽参数波动。优化风烟系统与燃烧系统的匹配,根据煤质在线分析数据(通过近红外分析仪获取),自动调整一次风温与二次风配比,使燃烧效率提升 1.5% 。
3.3.2 智能化能效管理
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能效预测模型,基于 LSTM 神经网络预测未来1 小时供电煤耗,准确率达 95% 以上,为运行调整提供指导。开发设备能效诊断系统,通过分析 DCS 历史数据,自动识别锅炉结渣、汽轮机漏气等能效异常点,某电厂应用后故障诊断提前量达 4 小时,避免了 2 次非计划降负荷。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运行策略的能效效果,优化后机组在 50% 负荷下的煤耗降低 5g/kWh。
四、优化路径实施效果与保障措施
4.1 实施效果
某 330MW 电厂应用上述优化路径后,取得显著成效:供电煤耗从310g/kWh 降至 298g/kWh ,年节约标准煤约 3.6 万吨;辅机耗电率从6.8% 降至 5.9% ,年节电约 500 万 kWh;锅炉效率提升 1.2%,汽轮机内效率提高 1.8‰ 。按年发电量 30 亿 kWh 计算,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9万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
4.2 保障措施
建立能效考核机制,将关键参数控制精度与运行人员绩效挂钩,如氧量控制在目标值 ±0.3% 范围内给予奖励。加强人员培训,通过仿真机演练提升参数调整技能,使操作员对滑压曲线的执行准确率达 98% 以上。定期开展能效诊断,每季度进行一次热力试验,校验优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330MW 电厂集控运行能效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设备、参数、系统多维度协同发力。在设备层面,通过引入高效低压缸切缸改造技术、汽轮机通流部分优化升级,可降低蒸汽流动阻力,提升机组热转换效率;参数调控上,基于变负荷优化控制策略,动态调整主蒸汽压力、再热汽温等核心参数,使其在不同工况下均处于最优区间;系统优化方面,构建全厂能源流分析模型,实现锅炉、汽轮机、辅机系统的深度耦合优化。实践数据显示,采用上述综合优化路径后,电厂供电煤耗可降低 10-15g/kWh,以年发电量 15 亿 kWh 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 1.5-2.25 万吨,经济效益显著。
面向未来,随着 "智慧电厂" 建设的纵深推进,需加速 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集控系统的融合。依托 5G 网络毫秒级低时延特性,构建全域能效监测网络,实现从锅炉燃烧器到凝汽器的全流程设备状态实时感知,监测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振动数据采集与分析。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将部分数据处理和决策功能下沉至设备端,大幅缩短数据传输时间,实现关键参数的毫秒级响应控制。同时,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自主决策算法,通过模拟数百万次运行工况,自动生成并执行最优运行策略,推动集控运行能效优化从 "被动响应式调整" 向 "主动预测性优化"转变。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电力行业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 330MW 火电机组能效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J]. 热力发电,2020, 49 (5): 118-123.
[2] 王丽娜。火电厂集控运行中节能优化措施的应用 [J]. 电力科学与工程,2019, 35 (8): 65-69.
[3] 张明。基于 DCS 的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设计 [J]. 自动化仪表,2021, 42 (3): 68-71.
[4] 刘建国. 300MW 机组汽轮机能效诊断与改进措施 [J]. 汽轮机技术,2018, 60 (2): 145-147.
[5] 赵红梅。火电厂辅机系统节能改造与运行优化 [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22, 42 (1): 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