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盾构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杨巍

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市 300000

一、盾构机选型与设计关键技术

1.盾构机类型及其适用地层

盾构机主要分为土压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硬岩 TBM 及复合式盾构等类型。土压平衡盾构适用于黏土、粉土等软弱地层,通过调节土舱压力维持开挖面稳定;泥水平衡盾构适用于高渗透性地层,如砂层或砾石层,利用泥浆支护开挖面;硬岩 TBM 适用于高强度岩层,依靠滚刀破岩掘进;复合式盾构则能适应多变地层,具备较强的地质适应性。合理选择盾构机类型是确保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关键。

2.盾构机关键部件设计与优化

盾构机的关键部件包括刀盘、主驱动系统、推进系统及螺旋输送机等。刀盘设计需结合地层特性,优化刀具布置与开口率,以提高破岩或切削效率;主驱动系统需具备高扭矩与稳定性,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推进系统应实现精准控制,确保掘进轴线偏差最小化;螺旋输送机需优化转速与排土能力,防止喷涌或堵塞。部件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

3.盾构机选型决策方法与参数匹配

盾构机选型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规模、环境要求及经济性等因素。决策方法包括地质适应性分析、数值模拟及专家评估等。关键参数匹配涵盖刀盘扭矩、推力、掘进速度及支护压力等,需结合地层特性进行动态调整。科学的选型决策可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掘进效率,是盾构法成功应用的重要保障。

二、盾构掘进施工关键技术

1.掘进参数控制与优化

掘进参数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与安全性,需根据地层变化动态调整。推力过大易导致刀盘磨损或地表隆起,推力不足则降低掘进效率;扭矩需匹配地层硬度,避免刀盘卡滞;掘进速度应结合出土量同步优化,防止超挖或欠挖。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可优化参数组合,提高施工精度与稳定性。

2.土压平衡与泥水压力控制技术

土压平衡盾构通过调节土舱压力平衡开挖面水土压力,防止地表沉降或塌方;泥水平衡盾构则依赖泥浆压力支护地层,需精确控制泥浆比重与流速。压力设定需结合地质勘察数据,并实时监测反馈,确保开挖面稳定。该技术是减少地层扰动、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措施。

3.刀具磨损监测与更换策略

刀具磨损是影响掘进效率的主要因素,需通过振动监测、磨损传感器或定期开舱检查进行评估。磨损严重时需及时更换,避免刀盘损伤或掘进停滞。优化刀具材料、布局及更换周期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连续掘进能力,是盾构法高效施工的重要保障。

三、地层变形控制与环境保护技术

1.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机理

盾构施工过程中,地层变形主要源于开挖面应力释放、盾构机与土体间的摩擦作用以及盾尾空隙形成。开挖面失稳会导致前方土体松动,引起地表沉降;盾构推进产生的摩擦力会扰动周边土体;盾尾空隙若不及时填充,将引发地层损失和后续沉降。这些变形呈现时空效应,初期表现为先行沉降,随后是盾构通过时的即时沉降,最后是固结沉降。掌握变形机理是制定有效控制措施的基础,需结合地层特性、施工参数和地下水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2.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技术

同步注浆是在盾构推进过程中立即向盾尾空隙注入浆液,以迅速填充空隙、稳定地层。浆液需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早强性和体积稳定性,常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或惰性浆液。二次注浆则是在同步注浆后进行的补充注浆,用于弥补同步注浆不足或处理后期沉降。注浆参数包括压力、流量和配比,需根据地层条件和变形监测数据动态调整。优化注浆工艺可有效控制地层变形,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邻近建筑物及管线的保护措施

邻近施工时,需采取主动加固和被动防护相结合的措施。主动措施包括地层预加固(注浆、冻结等)、隔离桩设置和基础托换;被动防护包括实时监测、限速掘进和应急方案制定。对重要建筑物需进行现状评估,建立监测预警系统,设置倾斜、沉降和裂缝监测点。管线保护可采用悬吊、支架或迁移等方式,并严格控制差异沉降。实施全过程动态管控,确保建筑物和管线的安全。

四、施工风险控制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1.盾构施工常见风险及预警机制

盾构施工主要风险包括开挖面失稳、刀具异常磨损、轴线偏差超标、地表塌陷及设备故障等。建立多级预警机制是关键:一级预警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异常触发,二级预警结合专家评估,三级预警启动应急预案。风险识别需整合地质预报、设备状态和监测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标准化应急响应流程,配备专业抢险队伍和物资,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

2.实时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技术

现代盾构施工采用多源感知系统,包括土压力传感器、倾角仪、激光测距仪等,实现施工参数和地层变形的实时采集。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信息化平台,进行可视化展示和综合分析。BIM 技术可实现施工全过程模拟和碰撞检测,辅助决策。移动终端应用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现场动态,提高响应速度。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施工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共享性,为质量控制和风险预判提供支撑。

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盾构施工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革新盾构施工方式。机器学习算法可分析历史数据,预测刀具寿命、优化掘进参数;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渣土成分自动识别;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施工场景,进行方案比选和风险推演。大数据分析可挖掘施工参数、地层响应和环境影响的关联规律,形成知识库。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调节推进参数,实现自适应掘进。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智能化水平,推动盾构技术向无人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五、结论

盾构法作为现代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的核心施工技术,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对提升施工质量、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研究了盾构机选型设计、掘进参数优化、地层变形控制及智能化施工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从设备选型到风险管控的完整技术体系。研究表明,科学的盾构机选型、精细化的掘进控制、有效的地层稳定措施以及智能化的施工管理是确保工程成功的关键要素。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引入,为盾构施工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盾构法将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曹昱.盾构法隧道穿越既有铁路的工程节点研究[J].隧道与轨道交通,2024,(01):69-74+83.

[2]易国良,陈馈,卢高明,等.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盾构法隧道工程技术新进展[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4,44(01):1-20.

[3]李保虎.城市轨道交通盾构法隧道施工工艺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0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