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生发展对产业转型的影响
王双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发展,正重塑产业格局。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数据要素则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养料”,支撑其模型训练与算法优化。它们对产业转型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研究此关系意义重大。
二、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生发展现状
2.1 技术融合不断加深
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的依赖程度极高。在图像识别领域,需数百万张图像数据来训练模型,提升识别准确率。同时,数据挖掘、清洗等技术的发展,也为人工智能提供高质量数据。例如,医疗行业通过对大量病历数据的处理,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疾病的精准预测与诊断,二者技术融合正不断突破应用边界。
2.2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在金融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海量金融交易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与精准营销。如蚂蚁金服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在制造业,通过传感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设备故障预测与生产流程优化,像富士康引入智能生产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2.3 产业协同逐步形成
科技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合作不断加强。例如,百度与吉利汽车合作,利用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吉利积累的汽车制造数据,打造智能网联汽车。这种合作促进了技术与数据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构建起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三、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生发展对产业转型的积极影响
3.1 推动生产模式智能化变革
传统生产模式依赖人工经验与固定流程,效率低且灵活性差,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结合后,通过遍布生产现场的传感器实时收集设备运行参数、原材料消耗数据、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等信息,再经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分析,能自动识别生产瓶颈并给出调整方案。比如西门子工厂引入该模式后,不仅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30% 、次品率降低 20% ,更能根据订单变化在几小时内完成生产线切换,彻底改变了过去数月才能调整生产计划的僵化局面,推动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变。
3.2 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数据要素为资源配置提供精准依据,人工智能则通过算法迭代持续提升配置效率。企业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分析市场供需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及供应链波动信息,可提前预判消费趋势并动态调整资源投入。在供应链管理中,这种协同作用尤为明显,像亚马逊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数据、区域消费特征及物流时效参数,利用人工智能动态优化仓储布局与配送路线,不仅将库存周转天数缩短 12% ,还实现物流成本降低 15% ,让有限资源始终流向价值创造效率最高的环节,大幅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3.3 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的共生发展,一方面通过技术突破催生智能芯片、自动驾驶等全新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跃迁。以农业为例,通过土壤传感器、气象卫星收集环境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模型计算最佳灌溉量与施肥比例,既能减少 30% 以上的资源浪费,又能使亩产提升 15%-20% ,推动农业从“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向精准可控的智慧农业转型。这种新旧产业的协同升级,不仅提升了整体产业附加值,更优化了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加速形成更具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生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随着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数据泄露风险随之攀升,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威胁。不法分子通过黑客攻击、内部泄露等手段窃取企业商业数据,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与商业机密外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则可能引发电信诈骗、身份盗用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损害用户权益。面对这一挑战,企业需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加强数据加密技术应用,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进行保护,同时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机制,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数据访问范围,实施动态权限调整,从源头上减少数据泄露风险。政府应加快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收集、使用、共享等环节的安全规范,加大对数据泄露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4.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在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先进算法等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转型的步伐。高端芯片的性能直接影响人工智能计算效率,而先进算法则决定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精准度和速度,这些技术的短板使得我国部分产业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卡脖子”风险。为突破这一困境,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将更多资金用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实现技术资源与科研力量的整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政府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项目,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原创性研究,同时搭建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3 人才短缺困境
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产业业务的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工程师等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生发展及产业转型的重要瓶颈。这类人才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技术功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知识,以及对特定产业的业务流程、运营模式的深入理解,能够将技术与产业需求有效结合,而当前市场上这类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增设产业特色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实用型人才。企业应加强内部培训,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项目实践、导师带教等方式提升现有员工的技能水平,同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加入,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为产业转型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五、结论
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生发展对产业转型具有深远影响,在推动生产模式变革、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尽管面临数据安全、技术创新、人才短缺等挑战,但通过企业、政府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能够有效应对,充分发挥二者对产业转型的促进作用,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文献参考:
[1]李嘉宁,董毅敏,王扬.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数据之困的破解路径[J].出版广角,2025,(06):52-60.
[2]张庆国,薛德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和人才队伍在新质生产力构建中的作用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5(02):33-41.
[3]李响.数据要素发展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基于贸易成本和人工智能的中介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5,(11):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