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作者

辛荟

兰州成功学校 73010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领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使命。人教版(2017)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虽已融入部分生态文明内容,但在系统性、实践性和有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基于教材文本分析和教学实践观察,探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该课程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为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意蕴

(一)宣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精神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民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还专章规划相关工作。这些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亟待教材系统呈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载国家意志,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可引导学生领悟国家战略,增强政治认同。如教材“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单元,以塞罕坝等案例,直观呈现中国生态建设方案,助力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二)落实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把“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列为课程总目标,还针对不同学段提出进阶要求,低年级重感知自然之美,中年级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高年级聚焦参与生态保护实践。人教版教材依托“守护生命家园”等主题单元,搭建起从知识认知到行为养成的完整框架。如七年级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生命价值,八年级渗透生态法治观念,九年级系统阐述生态文明理论,逐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认知架构。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相融、相得益彰。个人层面,教材借助“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日常场景,促使学生践行绿色生活;社会层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碳达峰碳中和”等知识,加深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国家层面,“美丽中国建设”“全球生态治理”等议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这种多层次的价值融入,让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塑造时代新人的关键途径。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现实困境

(一)教材内容系统性不足

人教版教材虽设有生态文明专题单元,但系统性仍有待提升。知识分布上,各年级间不够均衡,高年级占比相对集中,低年级涉及较少;理论阐释方面,多停留于现象呈现,对生态伦理、法治等核心观念缺乏深度剖析;案例选取上,部分内容时效性不足,未能及时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影响了教材内容的感染力与可信度。

(二)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专业能力尚有提升空间。不少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相关培训,教学中陷入“两难”:有的过度依赖教材,难以整合生态哲学、环境科学等跨学科知识,内容拓展受限;有的侧重知识灌输,对学生生态情感与价值观培育重视不足。如讲解“绿色发展”,多停留在政策解读,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辩证联系。

(三)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当下教学多依赖“讲授法”,实践活动开展较少,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多停留在问答层面,缺少沉浸式体验。如讲“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师常仅用图片呈现物种灭绝数据,未借助虚拟现实还原生态场景,学生难有情感触动。而且,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缺失,生态教育被禁锢在课堂,未能拓展到社区实践与家庭生活,影响教育成效。

(四)学生主体意识薄弱

在中考压力笼罩下,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关注远不及应试科目。不少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部分人甚至觉得生态文明教育与自身没有关联。这一认知偏差主要有两个成因:学校教学

评价方式单一,多以笔试定优劣,忽略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教材所选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有隔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优化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顶层设计

学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例如,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各年级教学目标:七年级侧重生态认知启蒙,八年级强化生态法治意识,九年级培养生态行动能力[1]。同时,建立校领导牵头、德育处主导、学科组协同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讨活动。

(二)优化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为解决教材碎片化问题,可运用“核心概念+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增设“生态文明基础理论”单元,对“生态伦理观”“生态法治观”“绿色发展观”等核心概念展开系统讲解。及时更新案例库,把“塞罕坝精神”“深圳大鹏新区生态修复”等新时代典型案例纳入其中,提升教材鲜活度[2]。同时,开发跨学科拓展资源,与地理学科携手设计“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项目,和生物学科合作开展“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实践活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主体活力

推广“问题链+情境化+实践化”教学模式:以“首钢搬迁”案例为载体,设计递进式问题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兼得?”“首钢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个人如何参与生态保护?”,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到价值判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海洋塑料污染”场景,增强情感体验;组织“低碳生活挑战赛”“生态法治辩论赛”等实践活动,促进知行转化。

(四)强化师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构建“国培—省培—校培”三级培训体系:国家级培训侧重理论更新,邀请生态哲学专家解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省级培训强化实践指导,组织教师参观生态示范基地;校级培训注重案例开发,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案[3]。同时,建立“双导师制”,为每位教师配备生态科学专家与德育教研员,提升其跨学科教学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反馈

构建“知识测试+行为观察+项目评估”多元评价体系:知识测试采用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对生态伦理、法治的理解深度;行为观察记录学生在校园节能、垃圾分类中的表现;项目评估通过“生态保护方案设计”“环保宣传作品创作”等任务,评价其综合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面对教材系统性不足、教师能力欠缺、方法创新滞后等挑战,需从理念更新、内容优化、方法创新、师资培训、评价完善等方面协同发力。未来,伴随“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更开放互动、富有实效的育人环境,为美丽中国培育有生态智慧和行动力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侯文刚. 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2024, (07): 32-34.

[2]黄祖彪. 谈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方法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8 (24): 76-78.

[3]王星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2, (08):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