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慢性呼吸衰竭行无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刘霞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一、引言
慢性呼吸衰竭是呼吸科常见重症,患者多伴随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无创通气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可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肌负荷,但长期治疗易导致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缓慢、生活质量下降[1]。常规护理以病情监测、设备维护为主,缺乏针对性肺康复干预。肺康复综合护理通过呼吸训练、运动指导等多维度干预,可增强患者呼吸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2]。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在慢性呼吸衰竭行无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3 年10 月-2024 年12 月本院90 例慢性呼吸衰竭行无创通气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呼吸衰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无创通气治疗≥7d;意识清晰、能配合护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精神障碍;无创通气不耐受。对照组男 25 例、女 20 例,年龄 62-78岁,平均( 69.3±5.2 )岁;病程 3-10 年,平均( 6.1±1.8⋅ )年。干预组男 24例、女 21 例,年龄 61-79 岁,平均( 68.9±5.5) )岁;病程 2-11 年,平均( (5.9±2.0)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无创通气设备参数调整、呼吸道湿化护理、用药指导及基础健康宣教。
2.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肺康复综合护理,干预周期 4 周,具体措施如下:(1)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每次 15-20min ,每日 3 次)、缩唇呼吸(吸气 2s,呼气 4-6s,每日 3 次),配合呼吸训练器辅助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强度。(2)运动干预。根据患者耐受度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初始进行床上肢体活动(每日 2 次,每次 10min ),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缓慢行走(每日 2 次,每次 15.20min ),避免过度劳累。(3)心理与营养护理。定期与患者沟通,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制定饮食方案,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保证每日热量供给。
(三)观察指标
1.呼吸功能:干预前后采集患者动脉血,检测 PaO₂(正常范围80-100mmHg )、PaCO₂(正常范围 35-45mmHg )。
2.生活质量:采用 SF-36 量表评估,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等 8 个维度,总分 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分析数据。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 PaO2 、 PaCO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干预组 PaO2 高于对照组, PaCO2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SF-36 评分比较
表 1 两组患者干预后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mmHg)

干预前,两组 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干预组 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干预后 SF-36 评分比较(
,分)

四、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因长期呼吸功能障碍,易出现呼吸肌疲劳、通气效率下降,无创通气虽能改善通气,但需配合科学护理促进康复[3]。本研究中,干预组实施肺康复综合护理,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可增强膈肌收缩力,提高肺泡通气量,减少无效腔通气,从而改善 PaO2 、降低PaCO2 ;个性化运动干预能逐步增强患者心肺耐力,缓解呼吸肌疲劳,进一步优化呼吸功能。同时,心理护理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两者共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 PaO₂显著高于对照组, PaCO2 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肺康复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对慢性呼吸衰竭行无创通气患者实施肺康复综合护理干预,可通过呼吸训练、运动指导等措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呼吸衰竭诊治指南(2021 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196-204.
[2]王艳,等.肺康复护理对慢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8):732-735.
[3]张玲,等.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