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青少年教育的安徽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
陈琪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高地,孕育了五禽戏、徽州武术、池州傩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青少年“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然而,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全省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参与率不足 35% ,且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技术悬浮化”“内容空心化”等突出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党的二十大“科技—文化—教育”三元协同理念为指导,聚焦安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提出“数字孪生+体验学习”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打造虚实融合场景、研发智能交互系统、搭建实践共创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从“单向传授”转变为“沉浸共情”、从“静态保护”迈向“活态传承”,为青少年文化认同培育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安徽方案”。
一、安徽省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与困境
(一)青少年认知与参与度不足
多数青少年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仅局限于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主动参与体验的意愿较低。五禽戏、傩舞等非遗项目因表现形式仍停留在传统载体层面,缺乏与现代娱乐元素的有效融合,难以契合青少年的兴趣偏好,导致传承链条面临断裂风险,文化断层隐患不断加剧 。
(二)数字化传播技术应用浅层化
当前,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多依赖短视频碎片化传播、图文静态展示等单向输出形式,缺乏交互式体验与沉浸式场景构建。VR/AR 等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仍处于零散尝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互动学习模式,技术手段往往仅作为视觉呈现工具,与文化内涵的深层融合明显不足,难以激发青少年的深度学习兴趣 。
(三)教育资源与传播渠道分散
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资源零散分布于博物馆、非遗保护基地等场所,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校本教材缺乏有效衔接,难以系统进入课堂教学。在线上平台中,相关内容同样零散分布,缺少统一的知识图谱与标准化教学体系,导致学习内容碎片化、知识点出现断层,严重制约了文化传播的规模化与规范化进程 。
二、安徽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的必要性(一)破解青少年参与度不足与文化断层危机
五禽戏、傩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程度较浅,大多局限于学校必修内容,青少年主动参与的意愿薄弱。同时,相关非遗项目缺乏与现代娱乐元素的融合,难以契合青少年的兴趣点,进一步加剧了传承断裂与文化断层的风险 。
(二)突破数字化传播形式单一与技术融合不足的瓶颈
当前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多以短视频、图文等单向输出为主,缺少交互性与沉浸式体验,尚未构建起系统的互动学习模式,且与文化内涵的深层融合存在明显不足,难以促进青少年的深度学习 。
(三)解决教育资源分散与标准化缺失的传播困境
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资源散落于博物馆等各类场所,与中小学课程、教材的衔接存在不足;线上相关内容同样零散,缺乏统一的知识图谱与教学标准,导致学习内容碎片化,严重制约了文化传播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
(四)顺应数字时代教育模式创新与文化传承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成长于“屏幕时代”,认知与学习需求趋向互动化、场景化、个性化,传统教育模式需革新。将 VR/AR 等技术与教育场景融合,构建“虚拟实践 - 现实应用”闭环学习模式,实现传承从“经验传递”到“科学育人”的升级 。
三、安徽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体验设计发展路径
(一)构建多技术融合的沉浸式体验框架
以 VR/AR 技术为核心,结合动作捕捉、3D 建模等技术手段,将五禽戏、傩舞等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场景。青少年通过体感设备模仿相关动作并获取实时动作反馈,实现“虚实融合”的技能学习,打破时空限制,让原本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变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内容 。
(二)设计游戏化交互场景激发参与热情
结合青少年兴趣,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游戏。开发五禽戏体感闯关游戏,玩家模仿动物姿态闯关并积分;设计傩舞面具 DIY 数字工具,青少年创作虚拟面具后,通过 AR“穿戴”参与虚拟非遗展演,将文化学习转化为娱乐体验,提升主动参与意愿 。
(三)建立标准化数字资源整合与传播体系
整合分散资源,构建统一数字化知识图谱。一方面,用 3D 扫描、动态影像建立五禽戏招式数据库、傩舞服饰纹样库等;另一方面,开发线上一体化平台,按“历史渊源 - 技能拆解 - 文化内涵”分类内容,形成可追溯学习路径,同时制定数字化教学标准,保障内容系统性与规范性 。
(四)推动数字化体验与学校教育深度联动
将数字化体验设计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校本教材结合,开发适配教育模块。联合学校建立“数字化传承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常态化文化教育机制 。
四、结语
安徽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体验设计,是破解五禽戏、傩舞等非遗传承代际断层、推动其数字化转化的关键,能针对性解决青少年对这些项目认知浅、参与被动的问题——通过 VR/AR、动作捕捉等技术将静态文化符号变为可交互活态体验,契合青少年兴趣并深化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该探索构建了“技术-教育-文化”三维联动体系,以标准化资源库解决资源分散与教学标准缺失问题,借 VR课程、AR 模块推动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靠游戏化机制拉近青少年与文化距离,使其成为传播者与创新者;未来,随着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发展,其将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开辟更广阔空间,既为安徽地域文化注入活力,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传承范式,也助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达成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共生 。
参考文献
[1]李昊澎,赵忠伟.辽宁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治理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01):103-105.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01.029.
[2]向晓亮.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08):136-138.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5.08.037.
[3]银军.数字化时代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06):4-6.基金项目:2024 年大学生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面向青少年教育的安徽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2024CXXL186)。
作者简介:陈琪(2004.2—)女,汉族,安徽铜陵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