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王寒猛

河北巨鹿中学 055250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依托实验的自然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在其教学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对于学生领悟物理概念、习得物理规律以及提升科学素养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下,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对高中物理教学设定了更高标准,尤其着重强调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设计缺乏创新性

当前,许多高中物理创新实验的设计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实验的简单改进上,缺乏真正的创新。部分教师在设计创新实验时,只是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更换,或者对实验步骤进行了微调,没有从实验理念、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创新。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传统实验是用玻璃板、蜡烛、刻度尺等器材,创新实验仍然沿用这些器材,只是将蜡烛换成了相同的跳棋,实验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缺乏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影响了创新实验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创新实验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然而,当前许多高中物理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际生活脱节,实验内容和实验器材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导致学生无法将实验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压强”时,创新实验仍然使用课本上的海绵和砝码进行实验,而没有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用钉子钉木板、用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压强的存在和应用。这种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创新实验,无法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参与度低

在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实验操作,缺乏自主设计和探究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低。部分教师在设计创新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实验方案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创新实验时,教师已经设计好了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连接电路、读取数据即可,没有机会思考如何设计更合理的实验电路、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等问题。这种学生参与度低的创新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违背了创新实验的教学目的。

(四)实验资源不足

实验资源是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的物质基础,然而,当前许多高中物理实验室的实验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创新实验的需求。部分学校的实验器材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例如,在进行一些需要数字化实验器材(如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的创新实验时,由于学校缺乏这些器材,学生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同时,实验经费的不足也限制了创新实验的开展,许多创新实验需要购买新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而学校的实验经费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实践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在开展创新实验的实践环节里,老师需积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自行构思实验方案。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抛出实验探究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探讨,自主规划实验方案。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期间,老师要适时提供指导与协助,引领学生从实验目标、原理、所需器材、操作步骤以及数据记录与分析等维度展开思考,保障实验方案既科学又具备可操作性。比如,在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时,老师可提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存在关联?”随后让学生分组研讨,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可能会设计出用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表面滑动、用同一物体在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滑动等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和完善,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二)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实验器材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许多生活中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实验器材,既可以解决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实验材料,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实验器材。例如,用矿泉水瓶可以制作浮沉子、喷泉实验装置、连通器等;用气球可以制作反冲小车、气球动力船等;用硬纸板可以制作潜望镜、小孔成像装置等。通过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实验器材,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实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数据更加精确、实验过程更加直观。例如,利用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温度、压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并将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直观地展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利用虚拟实验软件可以模拟一些难以实际操作的实验(如核反应实验、天体运动实验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探究。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实验,能够拓展实验的范围,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是创新实验实践的重要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创新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创新实验时,小组成员可以分别负责连接电路、读取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工作,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和质量。

(五)注重实验评价的多元化

实验评价是创新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评价要注重多元化,不仅要评价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还要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小组合作的情况等。评价的主体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评价学生设计的“水果电池”创新实验时,教师可以从实验方案的创新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体系里,创新实验意义非凡。它不仅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助力学生开拓创新思维、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进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悟。教师应全力挖掘创新实验的教学价值,以此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成效,为社会培育出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庞莉.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55).[2]邱瑞常.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实践及意义[J].新课程,2016(5).[3]李冰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学理科园地,2021,17(0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