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象棋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助力学生抗挫能力与心理韧性的培养实践

作者

蒋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实验小学 535300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小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愈发多元,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的薄弱,备受社会关注。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压力、适应变化并从中恢复和成长,是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象棋不仅是竞技体育,更是一种富含战略思维、辩证哲学与人生智慧的文化载体。棋局中的得失、进退、攻守与现实中面临的困境高度同构。因此,将象棋文化创造性融入小学教育体系,并非简单地传授技艺,而是挖掘其育人功能,将其作为锤炼学生意志、提升心理品质的有效媒介,这对于弥补传统教育的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象棋文化对培养学生抗挫能力与心理韧性的内在价值

(一)象棋规则中蕴含的“挫折教育”天然场景

一盘象棋对弈,本质上是不断面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微型人生模拟。从开局布阵、中盘搏杀到残局决胜,学生棋手需要独立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并为自己每一步决策承担全部后果。吃子带来的喜悦与棋子被吃的懊恼、优势下的自满与劣势下的焦虑、一步妙手的兴奋与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挫败,这些强烈而即时的情绪体验都是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发生的。学生正是在这种反复的“成功-失败-再尝试”的循环中,亲身感受挫折的常态性,从而逐渐脱敏,降低对失败的恐惧,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胜负。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直面挑战、接受不如意结果的勇气,这是任何说教式教育都无法替代的体验式学习。

(二)象棋思维模式对心理韧性核心要素的塑造

心理韧性的核心包括认知灵活性、情绪调节能力和乐观精神,而象棋思维恰恰是针对这些能力的系统性训练。首先,象棋要求“走一步,看三步”的全局观和前瞻性思维,这迫使学生在决策前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后果预判,当局面不利时,需要灵活地调整战略,放弃原有计划,寻找新的突破口,极大地锻炼了认知灵活性。其次,对弈过程要求高度的情绪管理。兴奋时需保持冷静以防轻敌,沮丧时需迅速平复以避免连环失误。学生必须学会在压力下控制本能反应,用理性思考代替情绪宣泄,这正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实战演练。最后,象棋的可变性极强,任何时候都存在“翻盘”的可能,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一种基于客观分析的乐观主义精神——即只要坚持思考、不放弃,就永远存在希望。

(三)象棋礼仪文化对健全人格的熏陶。

中国象棋素有“君子之争”的美誉,有着一套传承已久的礼仪规范,如“观棋不语”、“落子无悔”、“赛后复盘”等。这些礼仪不仅是规则,更是一种道德和人格教育。“落子无悔”教育学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培养其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胜不骄、败不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保持谦逊与风度;“赛后复盘”则教导学生超越单纯的情绪反应,进行理性归因和反思,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胜利中总结经验。这种基于尊重、反思与责任的竞赛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涵养心性、完善人格的实践场域,为其心理韧性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二、象棋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构建“象棋 +, ”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融合育人

将象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是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基础。首先,可开设象棋普及型必修课或兴趣社团课,面向全体学生传授基本棋艺、规则礼仪和文化历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接触和体验的机会。其次,推动象棋与现有学科的深度融合,挖掘其跨学科价值。例如,在数学课上,棋盘可以作为坐标系的直观教具,计算棋子步数、分析局面概率;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与象棋相关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甚至撰写棋评、记叙对弈感受;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围绕“规则意识”、“诚信”、“责任”等主题,结合象棋案例进行讨论。这种“象棋 +, ”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象棋,深刻感悟其文化内涵。

(二)营造校园象棋文化氛围,创设沉浸式体验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学校应着力打造浓厚的象棋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可以在走廊、教室等公共空间布置象棋名人名言、棋谱赏析、学生棋手风采展示等文化墙;设立开放的“象棋角”,配备棋具,供学生在课间、课后自由对弈交流;利用校园广播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象棋文化知识、赛事信息和优秀征文。此外,定期举办校园象棋文化节、班级联赛、校级锦标赛等活动,打造品牌赛事,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体验竞争、锤炼心态的舞台。通过营造这种全员参与、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下棋成为一种健康的校园时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象棋文化的滋养。

(三)实施“以棋育心”专项活动,强化心理韧性培养的针对性。

在普及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直指抗挫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培养。例如,组织开展“逆境翻盘”主题对弈活动,特意设置一些经典残局,让学生在劣势中寻找生机,亲身体验“坚持就是胜利”;开设“棋道与心道”主题讲座或团体辅导,由教师或心理辅导员引导学生分享对弈中的情绪波动,讨论如何应对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将棋盘上的感悟迁移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推行“棋手成长日记”,鼓励学生记录重要对局的得失与心路历程,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则通过批阅日记给予个性化的鼓励和指导。这些专项活动将象棋体验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完成从“经历挫折”到“认知挫折”再到“超越挫折”的升华。

综上所述,将博大精深的中国象棋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是探索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模式的一条富有潜力的路径。它超越了单纯的技能传授,将棋盘变为锤炼意志的磨刀石,将对弈化为启迪智慧的反思场。通过系统性的课程构建、文化浸润和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小学生在面对胜负得失中学会坦然接受挫折,在复杂局势中学会冷静思考与灵活应变,在传统文化礼仪中涵养负责任、有担当的健全人格。这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更是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身心健康、意志坚韧、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的宝贵方案。其育人价值的深度与广度,值得我们持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子丛.走特色发展之路谱学校发展华章——邯郸市展览路小学校园象棋活动侧记[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0,58(06):65.

[2]贾会巧,张志霞.核心素养下小学中段中国象棋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06):4-7.DOI:10.14160/j.cnki.13-1259/g4-a.2019.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