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谭哲
恩施州优抚医院精神科 湖北恩施 445000
引言:
精神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致残的首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传统药物治疗虽能快速缓解部分症状,如幻觉、妄想或情绪低落,但存在明显局限性: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导致复发率居高不下(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年复发率达 40%80% );且单纯药物干预难以修复患者的社会认知缺陷,如人际交往障碍或职业功能衰退。[1]认知行为治疗(CBT)作为循证医学推荐的一线心理疗法,通过识别并修正“我毫无价值”等扭曲认知、训练适应性行为模式,已覆盖抑郁、焦虑、PTSD及精神分裂症等核心精神疾病领域。[2]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 CBT 在精神科临床中的综合效果,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3 年 2 月至 2024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精神疾病患者,所选患者中男性 52 例,女性 28例,平均年龄(41.66±3.5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入标准:符合 ICD-10 或 DSM-5 诊断标准(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年龄18-60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药物或酒精依赖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阿立哌唑)、抗抑郁药(如舍曲林)及苯二氮䓬类药物,剂量根据症状调整。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症状监测等基础治疗的同时,系统融入认知行为治疗(CBT)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认知重构:治疗师采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技术,通过连续追问帮助患者剥离表面情绪,定位核心负面认知。针对自动思维中的绝对化倾向,引导患者收集支持与反驳的实证依据,构建“优势清单”与“例外事件库”,逐步瓦解非理性信念的认知根基。例如,对抑郁患者通过“行为实验”记录每日完成的小目标,用实际体验修正“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否定。
(2)行为暴露:针对社交焦虑、特定恐惧症等患者,设计由易到难的阶梯式暴露任务。如社交焦虑者先进行治疗室内的目光接触练习,逐步过渡至与医护人员讨论兴趣话题,最终模拟在便利店向店员询问商品位置等真实场景。[3]暴露过程中同步开展放松训练:指导患者通过腹式呼吸调节生理唤醒水平,或运用渐进性肌肉松弛法降低躯体紧张度,形成“焦虑触发-放松应对”的条件反射。
(3)社会技能训练:利用角色扮演技术还原真实社交冲突场景,如拒绝他人不合理请求、处理职场意见分歧等。治疗师通过“示范-演练-反馈”循环,纠正患者回避眼神、语调低沉等非适应性行为,强化积极倾听、共情表达等沟通技巧。同时设置模拟超市购物、银行办理业务等生活化任务,训练患者的问题解决策略,提升社会功能独立性。
(4)家庭干预:组织家属参与 CBT 理念工作坊,通过案例分析揭示“过度代劳”如何削弱患者自我效能感,“指责性沟通”怎样加剧病情波动。指导家庭建立“支持性互动模式”:采用“我信息”表达感受,替代“你应该……”的命令式语言;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强化患者的责任意识与掌控感,构建有利于康复的家庭生态系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与治疗满意度。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2.2 治疗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3.讨论
本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CBT)在精神科临床中效果显著。观察组联合 CBT 后,PANSS 评分降低,提示症状严重程度减轻;MCCB 评分提升,反映认知功能改善;SQLS 评分下降,表明生活质量提高,且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达 95.00% ,远超对照组的 77.50% ( P<0.05 )。这表明 CBT 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认知功能,还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依从性,为精神科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鑫,李静茹,卢静芳,等.慢性失眠障碍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强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5,58(03):202-210.
[2]陈小峰,王小兰,傅薛标,等.基于 IMB 模型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4,35(11):1590-1594.
[3] 邓安福,韩智. 认知行为治疗对残疾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 生,2023,39(S01):98-100.
作者简介(必须详细)
谭哲(1987.06- )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本科,医师,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