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化转型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

王玲 李洪建 于兴平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53

一、引言

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教育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由此可见,以数字化转型为战略支点推动发展模式创新,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教学体系重构,实现各类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教育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因其体系结构的特殊性,须以数字化转型为战略支点,聚焦数字育人体系重构、产教融合生态共建、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大核心逻辑,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赋能价值,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阶段跃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数字化转型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原因

通过数字转型,利用动态数字课程体系对接产业技术、虚拟仿真优化实训,应用AI 智能教学实现个性化教学,应用线上资源共享普惠区域公平,数据协同、流程融合产教融合,让企业参与育人全过程,达成育人的需求与企业的需要相一致。

(一)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供给侧痛点问题

数字化转型正通过构建动态数字课程体系、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及AI 智能教学系统,破解职业教育课程滞后、实训低效与个性化不足的三大难题,实现产业需求同步、教学资源优化与人才精准培育的协同跃升。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针对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更新周期长无法紧跟产业迭代速度问题,通过构建动态数字课程体系实现产业-课程内容的同步迭代。实训资源匮乏与低效:对于职业教育实训存在“成本高、易损耗、场景有限”等问题,通过虚拟仿真与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沉浸式、可重复、低风险”的虚拟化场景,提升实训效率的同时较低教学成本。因材施教难实现:职业教育面对生源复杂,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问题,可通过AI 智能教学系统实时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及学习资源,保障学生的个性化成才。

适应数字经济人才需求变革

数字经济时代下产业升级催生的“数字技能+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倒逼职业教育“产业人才供给端”需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生数字技能。包括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工具、虚拟仿真软件等开展数字岗位核心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二是培养学生数字思维。将“项目式学习(PBL)”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使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做中学,培养“用数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迭代。

(三)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率

实训质量提升:对于高危险、难复制的实训场景可通过虚拟仿真与AR/VR 技术让实训更“真实”、更“安全”、更“高效”,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实训场景。学习效率提升:通过AI 教学系统针对性推送相关知识及练习减少了“无效学习”,打造随时随地可学的学习生态。

(四)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转型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队伍转型:数字化转型要求具备企业实践经验,能运用 AI、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教学,倒逼教师成为“双师型+数字型”教师。治理体系完善: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治理向“数据驱动”转变,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育政策,完善评价机制。

三、数字化转型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深入应用以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要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服务产业、赋能个体、提升质量”为逻辑主线,围绕“适配性、融合性、创新性、公平性、终身性”五大维度构建与时俱进匹配数字时代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一)产业适配目标:精准对接数字产业链需求

运用数字化破除“教育- 的信息壁垒,搭建“需求-供给”的动态对接通道,依据招聘大数据和调研企业情况,及时发现 AI、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新职业、新岗位、新技能,并反馈到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调整中去;通过产业学院、学分银行等途径,汇聚校企资源,融合“订单式”“定制化”育人渠道,“毕业即上岗”输送数字产业亟须人才。

(二)能力升级目标:培养“数字素养+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把数字能力贯通到全部课程当中去,在育人育才中渗入数字要素,培育一批“懂数字、会应用、能创新”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基础层:公共课嵌入Python 编程、AI 工具有关知识、数据安全等;融合层:在各专业领域加强专业技能和数字技术融合对接,用好数字化技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创新层:利用虚拟仿真、AI 设计等软件工具开展创新实践,培育数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Ξ) 模式创新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培养模式

以数字信息技术超越“教室+课本”传统模式,形成个性化、场景化、弹性化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基于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和人工智能推荐,通过学习分析为学生定制 AI 推荐专属化适应学习路径以及根据个人情况使用AI 出题系统中实时调控难易度;场景化:运用AR、VR 等虚拟仿真技术,创设“真实+虚拟”的环境,使学生处于不同情境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弹性化:采取在线教育和学分银行制度开展“工学结合”。

(四)教师发展目标:打造“双师型+数字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载体,推动其从“传统教学者”向“数字教学设计者”转型。数字教学能力:开展“数字教育技术”专项培训,如用剪映制作教学短视频、用雨课堂进行互动教学、用Canvas 制作在线课程;专业实践能力:推动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数字项目,将企业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角色转型:以学习中实际问题为引领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从“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引导者”。

(五)评价优化目标:建立“数字化+过程性”质量评价体系

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一考定终身”,构建全面、客观、动态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通过数字工具跟踪学习全过程,记录“在线课程观看时长、作业提交情况、虚拟仿真操作错误率、项目成果质量”等数据,形成“学习成长档案”辅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多元性:引入“教师+同伴+企业+自我”多元评价,教师评价“方案设计”,同伴评价“汇报表现”,企业评价“成果商业价值”,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收获”;数字化工具:用AI 自动评分、虚拟系统记录等公交,提高评价效率与客观性。

四、数字化转型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 专业与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研究

围绕破解“产业数字化升级与专业建设脱节”的核心矛盾,建立“四共”协同机制和“四新”支撑平台。“四共”机制:共规划:联合政府机关、龙头企业级相关院校成立“区域产教融合联盟”,基于《区域数字化产业发展白皮书》联合制定专业目录。共建设:校企共建“数字产教融合园区”,企业提供真实生产环境,院校提供人才与技术研发支持。共培养: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带真实项目进课堂,学生学分与企业 KPI挂钩。共管理:开发“产教协同管理平台”,实时共享岗位需求、教学数据、技术标准。“四新”平台:新平台:建设国家级“数字产教融合云平台”,接入工信部产业数据、人社部职业资格库、企业生产数据,生成动态《数字职业能力图谱》。新机制:推行“教育券”制度,企业购买职校技术服务可抵税,院校引进企业设备可获补贴。新举措:试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各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模式:推广“研训产一体化”项目,如院校承接企业技术改造课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改革研究

聚焦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数字职业需求问题,构建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机制:由教育厅、行业协会、头部企业与院校组成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定期发布《数字职业能力需求报告》,联合制定《职业教育数字素养能力标准》(分基础、专业、创新三级),明确各专业核心数字能力。在培养模式上,推行“三层贯穿式”数字素养培养:基础层开设《数字素养通识课》;专业层在课程中植入数字技能模块;创新层设跨专业“数字工坊”。同步深化项目式学习(PBL)改革,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学生完成设计-开发-交付全流程,成果纳入学分银行认证,实现“能力标准-培养过程-成果认证”一体化。

(三)数字化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针对课程内容与产业脱节、数字技术传授孤立的痛点,基于岗位能力倒推逻辑重构课程体系:依据《数字职业能力图谱》拆解岗位技能树,建立三层递进式结构:基础层(数字素养通识课,如《AI 工具应用》)、融合层(专业+数字融合课,如汽修专业嵌入BMS 电池诊断虚拟实训)、创新层(跨学科项目课,如建筑+物联网专业开发智能楼宇系统)。教学内容升级重点包括:开发活页式教材(每季度更新,嵌入 AR 图码展示设备拆解动画);推行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理论课用元宇宙平台开展沉浸教学(如还原工业革命场景),实训课采用“虚拟仿真+实物操作”联动(先VR 模拟再实操数控机床),确保课程内容动态对接技术迭代。

(四)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研究

构建四位一体保障框架。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分别为初级微课制作→中级AI 教学设计→高级虚拟实训开发,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企业实践,设立数字名师工作室提供经费支持,并将数字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核。教学方法数字化改革:创新SPOC 翻转课堂、游戏化学习;推行AI 动态测评+企业实战评分,实现教法重塑。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校企组建“双师型资源开发团队”,建设颗粒度 ⩽15 分钟的资源单元库,依托国家级职教数字资源库实现AI 智能推送。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升级基础设施,部署可移动智能实训舱;打造企业级数字孪生实训室和MR 混合现实教室,支撑虚实融合教学。

(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数据驱动逻辑构建评价体系。多源数据采集:实时获取学习行为(在线时长/作业提交)、实践操作(虚拟实训准确率)、项目成果(企业评价)等数据。过程性+多元评价融合:利用AI 分析代码质量(SonarQube)、虚拟操作记录实施过程性考核;同时协同多元评价主体,教师评方案设计、企业评商业价值、同伴评协作能力、学生自评。技术赋能:通过区块链存证保障数据可信;建立能力信用分模型,输出《数字能力雷达图》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动态反馈机制:当产业技能更新(如 ChatGPT 提示工程新规),系统自动预警并推送进修课程;评价结果反哺专业调整(如停招需求下降专业)、企业招聘(按信用分精准匹配),形成“评价-反馈-优化”闭环。

五、总结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产教育,依靠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接产业升级,搭建虚拟现实实训平台,打造弹性学制,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体系,形成“数字素养+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产教融合生态、落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兰,邓映峰.Ў°三教 Ў±改革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J].职教论坛,2022,38(07):52-58.

[2]金波,郑永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07):97-102.

[3]靳成达.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显著特征与实践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20):54-60.

[4] 祁占勇,吴仕韬. 数字化转型赋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逻辑[J]. 民族教育研究,2024,35(04):131-140.

[5]祁占勇,吴仕韬.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4,(05):117-128.

[6] 祁占勇,吴仕韬. 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运作逻辑与实现路径[J]. 教育与经济,2024,40(03):20-27.

[7]董芩,苏德.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向[J].成人教育,2024,44(12):71-78.

项目来源:2025 年度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AI 赋能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KT2502079)

2024 年度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及数字化项目《数字化转型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QGJY2024122)

2024 年度数智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字素养课程改革项目《数智赋能高职《Web 前端开发基础》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83)

2024 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数字化教学空间建设与研究》(2024-AFCEC-486)

2024 年山东省职业教育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教学策略构建研究与实践 (2024SDJSJXHZY-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