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展文丽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 843000
引言
2017 年 3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数字教育资源以其多模态呈现、交互性强及资源丰富等特征,为破解我校课后服务困境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结合我校实际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后服务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构建“技术赋能、素养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新样态。
一、小学语文课后服务现状分析
(一)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
当前小学语文课后服务存在“课堂延伸化”倾向,教师将课后服务视为语文课堂的延续,要求学生在课后服务环节完成作业或完成其他语文任务,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也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提供差异性服务。这大大影响到学生对语文课后服务的憧憬,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后服务让自己非常疲劳,增加了学业压力[2]。
从资源供给来看,教材配套数字资源占比过高,缺乏跨学科整合与生活情境关联,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另外,互动环节设计简单,多采用问答、填空等传统形式,没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即时反馈、协作共享等功能,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学习体验差。
(二)师资力量紧张,教师额外负担较重
课后服务的常态化开展使小学语文教师面临双重压力:既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与实施工作。课后服务师资以本校教师为主,专业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像我校缺乏艺术、科技类专业教师,使得课后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
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不仅要批改作业、答疑辅导,还要应对家长沟通、活动组织等事务,工作时长明显增加。据统计,我校超 70%的教师反映课后服务期间日均工作时间延长 2-3 小时,职业倦怠感加剧。此外,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新兴数字工具的应用仅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开展创新教学。
(三)个性化辅导欠缺,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传统课后服务多采用集体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以作文辅导为例,教师往往统一讲解写作技巧,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个性化问题的精准指导。数字资源应用的碎片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我校虽引入在线题库、阅读平台,但未建立学生学习数据追踪体系,教师无法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学生薄弱环节。
比如,在使用在线阅读平台时,教师仅关注阅读量完成情况,未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度、情感体验等进行差异化引导,导致“一刀切”现象普遍。而且,课后服务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对每位学生进行细致指导,尤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化探究需求常被忽视。
(四)与家庭教育协同不足,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低
家庭教育在课后服务中未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部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将其视为“托管服务”,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我校有不少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资源。
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数字化沟通渠道不畅,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常因家长操作困难或重视不足而未能落实。比如,我校某班级通过微信群分享的微课资源,实际使用率不足 30‰ 此外,家校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上存在差异,家长更关注学业成绩,而学校侧重能力培养,导致数字资源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彰显。
二、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的应用价(一)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数字教育资源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能为课后服务注入活力。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诗词意境、配乐朗诵音频及历史背景视频,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提供汉字演变动画、方言发音对比等资源,能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研究表明,多模态资源的使用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度提升 40% ,学习积极性显著增强。
此外,数字资源的动态交互特性支持学生自主探索,如通过在线虚拟展馆参观文物、参与互动游戏巩固知识,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
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智能诊断与数据分析,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比如,我校引入的智能作文批改系统,可自动识别学生写作中的语法错误、逻辑漏洞,并生成针对性修改建议。教师结合系统反馈,为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基础薄弱学生侧重字词强化,能力较强学生开展创意表达训练。
数字平台的学习轨迹记录功能可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进度。我校某班级在使用在线阅读平台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时长、答题正确率等数据,为阅读困难学生推送音频导读资源,为阅读能力较强学生推荐拓展书目,实现“一人一案”的精准辅导。
(三)拓展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数字教育资源打破了教材的单一限制,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海量优质教学素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学科网等专业资源库整合了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及微课资源,教师可根据学情快速筛选适配内容[3]。例如,在准备“传统节日”主题课后服务时,教师通过平台搜索到民俗纪录片、手工艺品制作教程等资源,无需重复开发即可直接使用。
此外,数字工具的自动化功能显著提升备课效率。如我校李老师利用在线问卷星设计预习检测题,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告,节省了传统人工批改的时间成本。调研显示,使用数字资源后,教师课后服务备课时间减少,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设计优化。
(四)促进课内外知识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字教育资源搭建起课内外知识融通的桥梁,能引导我校学生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后,教师通过推送《三国演义》评书音频、历史背景图文等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三国文化。
同时,数字平台的开放性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我校某班级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家乡文化探秘”活动,学生通过在线地图标注家乡景点、录制方言故事、制作电子手抄报等方式,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探究深度融合。
数字资源的广泛性使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访问资源库,进行碎片化学习。学生在周末可以通过国家智慧平台的“名师课堂”视频,自主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实现了学习自主性的显著提升。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的应用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和个性化转变,小学语文课后服务需求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对内容多样性、形式灵活性及趣味性的要求显著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在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4]。
(一)精选优质数字资源,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需紧扣语言训练目标,注重资源的规范性、典型性及情境性。教师应优先选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权威渠道资源,避免低质内容干扰。同时,资源呈现应注重多模态融合,如将生字动画、课文朗读音频、语境运用案例结合,形成立体化语言学习环境。
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教师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我校校本资源库精选三类资源:① 荷花生长周期动画,直观展示“挨挨挤挤”“冒出来”等词语的动态语境;② 课文配乐朗诵音频,这些音频是我校语文组教师根据学生学情专门录制的;③ 我校自主开发的在线仿写练习系统,提供“校园花坛”“公园喷泉”等生活化情境,学生完成仿写后系统自动生成错别字、语病诊断报告。
课后服务中,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生根据动画内容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描述荷花形态,结合音频进行分角色朗读,并通过在线系统提交仿写作业。教师借助系统数据分析,针对“姿态”“仿佛”等词语的误用情况进行重点讲解,最终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大幅提升,优秀仿写作品在班级电子墙展示。
(二)设计互动式数字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能力
互动式数字活动通过任务驱动、人机交互及协作共享,激发学生高阶思维。活动设计应遵循“情境化—问题化—探究化”逻辑,如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解决语文实践问题,利用在线工具开展思维可视化训练。审美鉴赏类活动可结合数字资源的艺术表现力,如通过动画再现诗词意境、利用电子画板进行文学意象创作,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
在我校四年级某班级的课后服务中,教师设计《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古诗解谜”互动活动:①利用希沃白板的“蒙层”功能,逐步揭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学生根据画面猜诗句;②引入“语文学习小助手”小程序,学生输入“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句,系统生成三维动画演示观察角度变化;③ 组织小组辩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在线投票系统实时表达观点。活动中,教师通过平板实时投屏展示学生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观察角度”“哲理感悟”等维度深化思考。最终,学生在审美鉴赏维度的课堂表现较传统教学有所提升,课后提交的“生活中的哲理”微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的作品体现出批判性思维。
(三)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强化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
数字化实践平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平台建设应注重资源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如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涵盖民俗、艺术、历史等领域,并提供创作工具支持学生生成个性化文化作品。同时,平台需设计多元评价机制,如作品展示、文化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我校搭建了“红领巾文化传承”数字化实践平台,在五年级课后服务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实践活动:① 资源库模块提供节气动画、农谚音频、传统习俗图文等资料,其中很多是我校师生共同收集整理的家乡节气习俗;② 创作工坊模块支持学生制作节气手抄报、录制节气故事音频;③ 互动社区模块设置“节气知识闯关”“最佳作品评选”等功能。
以“清明”主题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平台观看寒食节起源动画,阅读《清明》古诗解析,小组合作制作电子手抄报,将诗词赏析、踏青习俗、植树知识等内容整合。教师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介子推”典故理解不足,遂推送相关历史故事视频进行补充。最终,学生提交的作品中,大部分作品能准确结合节气特点进行文化解读,多篇作品被推荐至学校公众号展示,有效强化了文化传承意识。
(四)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高资源应用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教师数字素养是数字教育资源落地的关键。培训应遵循“分层分类、实践导向”原则,针对不同教龄、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设计课程。培训内容需涵盖资源筛选、工具应用及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可通过工作坊、校本教研等形式开展。同时,建立“种子教师”辐射机制,鼓励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共同提升。
我校开展了“数字赋能・素养提升”教师培训项目,采用“三阶递进”模式:
① 基础阶:通过校内腾讯会议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我校校本资源平台操作培训,教师学习资源检索、在线作业发布等技能。
② 进阶阶:组织工作坊,以“古诗教学”为主题,教师分组设计融合动画、音频、在线练习的课后服务方案,并通过“同课异构”进行实践打磨。
③ 高阶阶:成立“数字教育创新共同体”,由我校骨干教师带领团队开发校本数字课程,如《跟着节气学语文》系列微课程。
培训后,教师数字资源使用率大幅度提升。我校教师设计的《枫桥夜泊》课后服务方案获市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其融合月相变化动画、渔火模拟音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升了古诗意境的理解度。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监测数字资源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实际成效
多元化评价需兼顾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分析。可借助学习分析技术,采集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如阅读时长、互动频次、作业完成质量等,形成数字画像。同时,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如演讲、创作、项目汇报等,综合评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与家长,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的闭环。
我校构建了“三维立体”评价体系:
① 数据评价:通过我校“智慧课堂”系统自动采集学生课后服务中的答题正确率、资源使用时长、互动参与度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② 作品评价:建立“语文素养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电子作文、朗读音频、文化作品等,教师通过评语、星级评定进行质性分析。
③ 表现性评价:每学期组织“数字语文嘉年华”活动,设置“诗词飞花令”“故事创编”“文化答辩”等环节,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参与评价。
以我校六年级“名著阅读”课后服务为例,系统数据显示学生平均阅读时长增加 40 分钟/周,作品评价显示85%的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表现性评价中72%的学生在“名著人物模拟辩论”中展现出批判性思维。综合评价结果为教师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语
数字教育资源在我校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的应用,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论证了数字资源在破解我校课后服务困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未来我校将进一步优化资源供给机制,加强家校协同创新,同时关注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课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莲英.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辅助下的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优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5,(03):37-40
[2]张蕊.“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