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护理实习生沟通能力对带教效果影响研究

作者

王文波

福泉市中医医院 550500

一、问题提出

1.护理实习阶段的重要性与挑战

护理实习阶段是护理专业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际操作的重要过渡期,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融合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适应医院的工作节奏,熟悉各项临床流程,掌握操作技能,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临床实习不仅是学生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平台,更是其逐步融入医疗团队、树立职业身份的核心过程。

然而,实习过程中,护理学生普遍面临适应性不足、心理压力大、人际交往障碍等多重挑战,尤其在高强度、高要求的临床环境下,若缺乏必要的沟通技能,容易导致与患者、带教老师、同事之间交流不畅,进而影响实习体验与学习成效。

2.沟通能力在临床实习中的核心作用

沟通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性技能,在临床护理中承担着传递信息、缓解情绪、建立信任关系等多重功能。对于实习生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带教老师的教学意图、顺利完成护理任务,还影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升服务满意度与护理效果。

沟通能力涵盖语言表达、非语言交流、倾听反馈、情绪管理、应变协调等多个维度,是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带教情境中,沟通障碍往往会导致信息传递失真、操作配合失误甚至引发冲突,不仅影响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能对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造成潜在风险。

3.带教效果受沟通因素影响的表现

临床教学效果作为评估实习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体现在带教满意度、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职业认同与态度转变等多个方面。根据本研究数据,在同样的带教环境下,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实习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主动学习意愿、更强的临床适应力以及更积极的职业态度。他们能更好地与带教老师建立互信关系,及时反馈问题并接受指导,提升了实习效率与教学互动质量。

相比之下,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出现表达不清、理解偏差、执行不力等情况,导致带教教师教学难度加大,师生间产生情绪摩擦,降低教学满意度。此外,这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自信,对患者需求识别不敏感,影响服务体验,也难以在团队协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目前现状

1.护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普遍问题

在当前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阶段作为理论与实践衔接的关键期,其沟通能力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通过对我院 2023 年 3 月至 2024 年 3 月间共 60 名护理实习生的带教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近半数学生在实习初期存在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表现主要为与患者交流时紧张拘谨、语言表达不清、听取医护指令理解不够、面对突发情况应变能力差等。这些问题多由学生缺乏临床交流经验、沟通技巧训练不足和心理适应能力较弱等因素造成。

尤其是在面对患者的复杂情绪、家属的质疑、以及医护团队的工作协同时,部分实习生显得畏缩、回避或误解沟通意图,影响正常护理流程。这种现象已在临床教学反馈中多次被提及,是制约实习生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

2.实习带教中存在的困境与反馈

实习带教过程中,沟通能力的不足不仅影响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也给带教教师带来一定困扰。临床带教师反映,对于沟通能力差的实习生,需要耗费更多时间解释任务、矫正行为,甚至多次进行心理辅导和情绪安抚,影响了教学效率与临床节奏。

此外,师生之间因表达不到位或误解而导致的摩擦亦时有发生,部分教师感到沟通效果欠佳严重制约了带教成效。根据问卷调查反馈,高沟通能力组学生的带教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低沟通组,前者普遍认为能从带教中获得清晰的指导与正向的激励,而后者则多有“ 难以融入” “ 得不到有效反馈”等主观感受。这说明沟通水平不仅影响实习生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也决定了其能否充分利用带教资源进行学习成长。

3.高低沟通能力实习生的临床表现差异

将 60 名护理实习生根据沟通能力评分分为高沟通组( n=30 )与低沟通组 )后,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两组学生在带教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差异。结果显示,高沟通组在临床技能操作通过率、职业态度评分和带教满意度等维度均显著优于低沟通组( P<0.05; )。其中,高沟通组在操作中表现更为沉稳、配合度高,能主动询问与反馈,快速掌握关键操作要点,提升了实习效率和质量。

相对而言,低沟通组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执行不力、缺乏沟通自信,操作错误率高,对患者反应迟缓,甚至在紧张环境下出现情绪波动,需频繁干预和指导。这种临床差异说明沟通能力不仅决定实习生是否能有效“ 听得懂” 和“ 说得清” ,更在无形中影响其专业判断、团队协作和心理调适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环节。

三、解决问题

1.沟通能力不足对教学成效的具体影响分析

本研究选取2023 年3 月至2024 年3 月期间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60 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和问卷调查法,依据沟通能力水平将其分为高沟通能力组 )与低沟通能力组(n=30 )。在临床带教实践中,通过系统评估发现,沟通能力低下对教学成效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低沟通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常因表达不清、反馈不及时、处理突发问题缺乏灵活性而导致教学进展受阻。他们在与带教老师互动时,往往表现出紧张、回避等心理反应,不敢主动提问或交流操作细节,从而错失学习机会。统计数据显示,低沟通组在技能操作考核的通过率、病例分析汇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教学反馈的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低于高沟通组( P<0.05 )。这表明沟通障碍不仅妨碍学生自身的学习进程,还削弱了带教老师的教学效果,降低了临床教学的整体效率。

2.临床技能掌握与职业态度的相关性探讨

沟通能力不仅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流动,也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实习生的技能掌握和职业态度养成。在本次调查中,高沟通能力组学生在操作流程掌握、应变能力、与患者互动及处理临床复杂情况方面表现更为成熟。他们能在指导下迅速掌握要点,独立完成基础护理任务,具备较强的适岗能力。

同时,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面对批评或临床挑战时更具心理弹性,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认同。他们善于换位思考,能够理解患者需求,树立服务意识,从而在带教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信念和责任意识。而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容易出现焦虑、自我否定、被动等待等情绪反应,缺乏职业归属感。职业态度评分显示,高沟通组平均评分明显高于低沟通组,这种差距提示: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操作层面的训练,更是对学生职业人格与价值观的深层塑造。

3.提升沟通能力对提高带教满意度的意义

带教满意度是衡量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也是实习生、带教老师和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核心指标。在本研究中,带教老师普遍反映:高沟通组学生配合度高,学习主动性强,能快速融入团队,减轻带教负担;而低沟通组学生则常出现理解偏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增加了带教压力,影响了整体教学氛围。

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带教老师对高沟通组学生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低沟通组,尤其在“ 主动沟通” 、“ 及时反馈” 、“ 合作精神” 三个维度上差异突出。可见,沟通能力的提升不仅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与技能,更有助于建立和谐高效的教学互动关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带教质量。

此外,高沟通能力的实习生在与患者交流时更容易获得信任,有利于观察、记录和传达患者病情,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这种正向反馈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实习阶段的信心与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

四、实施措施

1.构建“ 理论+实践+沟通训练”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提升护理实习生的沟通能力,进而改善带教效果,有必要从护理教学体系层面进行结构性优化。传统护理教学往往注重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的灌输,而对沟通能力的系统性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即便掌握了扎实的知识,也难以在临床环境中顺畅应用。对此,应构建“ 理论+实践+沟通训练”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综合素质塑造的全面过渡。

具体来说,理论教学阶段应引入护理沟通相关课程内容,如护理伦理、护患沟通心理、跨专业交流技巧等,帮助学生建立沟通意识;实践教学中,应将沟通技能纳入实习考核指标,通过与患者、医护人员的真实互动检验其沟通能力;而第三部分“ 沟通训练” 则需作为独立教学模块,贯穿整个实习过程,强化学生在不同临床情境下的表达、倾听与应变能力。

本研究中数据显示,高沟通能力组实习生在此类综合型教学支持下,临床表现与职业态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可见此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成效。三位一体模式不仅优化了护理教育结构,也为沟通能力弱的学生提供了系统性干预路径。

2.加强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训练

临床沟通具有高度情境性,实习生在面对患者的情绪波动、多样化需求及突发事件时,往往感到应对乏力。因此,在教学中加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训练显得尤为关键。通过设计临床真实案例,如突发病情处理、患者家属质疑、医患纠纷协调等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并反复练习,能够有效提升其表达清晰度、情绪管理能力和非语言交流技巧。

情境模拟训练不仅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还能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和临场反应速度,缩短从学生到实习护士的适应周期。此外,通过角色轮换,如扮演患者、护士、医生等多重身份,实习生可以从多角度理解沟通的双向性与复杂性,增强同理心与团队意识。

根据本研究回访数据,参与情境模拟训练次数较多的高沟通组学生,在技能操作、临床配合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得分更高,且在面对带教压力时表现出更强的沟通自信与协调能力。这一教学方式已被多所护理院校广泛采纳,并逐步纳入课程标准,成为沟通能力提升的有效支撑手段。

3.优化护理带教评估机制与沟通反馈机制

要实现护理沟通能力的持续提升,除教学方式改革外,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将沟通能力作为带教质量的重要考核维度加以量化。现有的带教评价体系多聚焦于技术指标,如操作规范性、记录准确性、时间管理等,未能充分反映实习生在沟通、协作与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建议在带教评价表中增设沟通能力专栏,涵盖主动表达、理解指令、回应反馈、解决冲突等指标,并引入 360 度评估机制,包括带教老师、患者、同组实习生对其沟通表现的打分和意见,全面评估其真实沟通水平。

在本研究过程中,设置了沟通能力评分与满意度评估环节,结果显示,高沟通组因频繁获得个性化反馈与指导,表现出显著进步与成长意愿。反之,低沟通组若未能获得针对性沟通指导,往往在整个实习阶段沟通能力进展缓慢,甚至固化原有问题。

4.结论

护理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通过对 60 名实习生的分组对比,明确了沟通能力对带教满意度、临床技能掌握及职业态度的显著影响。为提升实习教学质量,需构建以“ 理论 + 实践+沟通训练” 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强化情境模拟训练,并优化带教评估机制,推动沟通能力系统提升。唯有将沟通教育融入护理人才培养全过程,方能全面提升实习生的临床适应力与职业胜任力。

参考文献:

[1]朱瑞珠.导师小组教学模式在口腔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3):99-102.

[2]马晓璐,李小寒,王艳梅,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中期对护患沟通体验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03):197-202.

[3]何晓林,廖玉平,徐娜,等.护生在不同临床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广西医学,2022,44(20):2442-2445+2460.

[4]叶艳胜,孔令磷,鲍翠玉,等.生本教育视野下翻转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6,31(10):1770-1773.

[5]张鹏,杨璐炜,兰丽,等.基于胡格教学模式的职业能力培训思维对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9):110-113.

[6]赵惠芬,彭玉美,柯慧莹,等.护理实习生临床沟通能力在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认同感间的中介效应[J].全科护理,2025,23(07):1195-1198.

[7]徐文,刘伯宇,苏琼英,等.基于德尔菲法的护理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患者报告评价量表编制和信度、效度和反应度[J].吉林医学,2024,45(06):1498-1502.

[8]谢宇兴,周智涵,张宇琼,等.护理专业本科实习生情绪管理能力现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03):121-124.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3.03.37.

作者简介:王文波(1995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学历:本科,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