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工学交替模式下电气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效应研究

作者

李志昂 邢旭东 刘娜 秦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引言:在当今全球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而电气类专业作为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等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源,其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与产业效率。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工学交替,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策略与优化路径,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影响效果却一直缺乏实证数据支撑。因此,设计评价体系,探索工学交替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效果,进而为本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新思路,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学交替发展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工学交替是产教融合下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形成于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 1955 年。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发展百年,形成了强制式、任选式、选择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和集中管理、分散管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也已建成较为成熟完善、法规健全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系统化、产学互动融合等鲜明特色;德国的双元职教体系以“学习地点合作”为代表,呈现出双元到多元合作的演进曲线[1]。

2.国内研究现状

1991 年 10 月 17 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说法;2005 年 10 月 28 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表,再次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题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制度;2022 年 1 月,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更是以文件的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如以“文化素质提高与技能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取得并重+职业观念转换与技能培训并行”的“三段式”教育模式[2]、以三个课堂联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半工半读),三类实践齐上(课堂实验、专业训练、工学结合)为基础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根据各专业特点而提出的“ 1+0.5+1+0.5 模式、“2+1”模式等[3]。

二、研究方法

1. 职业素养五维评价体系

结合电气类专业岗位需求与职业标准,构建全面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专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五个维度。专业技能涵盖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及电路设计与故障排除等;职业态度包括学习积极性、工作责任心、职业认同感等;职业道德涉及诚信、敬业、遵守行业规范等;团队协作能力体现在沟通协调、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问题解决能力聚焦实际工作中突发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通过专家访谈与文献研究,细化各维度指标,并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 数据收集方法

在工学交替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职业素养测评。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式:理论考试检验电气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操考核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评估专业技能应用水平;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发展的主观认知;企业导师评价基于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表现进行

打分;同学互评反映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同时,在工学交替过程中,通过定期访谈,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遇到的问题及收获。

3.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描述性统计,呈现学生工学交替前后在各职业素养指标上的得分情况;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比工学交替前后学生职业素养各维度及总体得分差异,判断提升效果的显著性;运用相关性分析,探究影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研究结果

1. 职业素养各维度提升情况

工学交替结束后,学生在职业素养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工学交替前。在专业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接触到先进电气设备与前沿技术,设备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排查等核心技能得到显著提升。职业态度上,企业严格的工作要求与浓厚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与工作责任心,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职业道德方面,在企业规范与行业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对诚信、敬业等职业道德准则有更深刻理解,行为表现更加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维度,学生在企业团队项目中,通过与不同岗位人员协作,沟通协调能力显著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面对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影响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实践项目的多样性与挑战性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呈显著正相关,丰富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践项目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促进职业素养提升。企业导师的指导质量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影响显著,高质量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快掌握专业技能、树立正确职业观念。此外,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与投入度也是影响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主动参与实践、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更为明显。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五维评价体系,分析了工学交替模式对电气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效应,结果表明工学交替能显著提升学生各维度职业素养。但本研究由于样本单一,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未来会扩大跨区域研究,涵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以增强研究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0-12.

[2]谭蒙革,黎会友.应用型高校“3+1”办学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2,1:146-150.

[3]刘奉越,王丽婉,高婷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及话语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2,2:78-86.

作者简介:

李志昂(1992—),男,汉族,山东滕州人,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邢旭东,(1971—),男,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刘娜,(1989—),女,汉族,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秦瑶(1995—),女,汉族,工程师,山东昌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