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数字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
万源美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 843000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1]。在阅读教学中,对偏好视觉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显示丰富的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对于听觉优势突出的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讲故事等听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跨学科学习模式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理解语文知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色文章时,结合科学学科了解一些自然现象,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拓宽视野。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乐趣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个性化学习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通过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的发展。例如,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利用语文知识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同时还利用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学生在研究和解决跨学科学习项目时,一方面可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培养创新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批判性。此外,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责任担当素养。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基于数字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正适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特征。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便利与高效,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能力,才能够准确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整合、运用知识。
跨学科学习模式能促使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复杂的环境。例如,在当今数字化的工作场景中,许多任务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学生将更具竞争力。因此,构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数字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策略
(一)文本与媒介融合教学
(1)文本与科学现象互译转化,培养多模态表达能力
文本与科学现象存在密切关联性,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二者的转化,可培养学生多模态表达能力。文本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中常包含对科学现象的描述,科学现象又可通过文本、图画、声音等形式表达。数字技术为这种互译转化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和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深入理解科学现象,同时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科学现象的认识[2]。
在实际教学中,以课文《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首先通过数字投影仪播放关于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的动态图片和短视频,直观了解蝙蝠借助超声波定位和雷达工作的科学原理。接着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中蝙蝠飞行和雷达发明过程的语言文字材料,找出文本中和科学现象有关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如“超声波”“反射”等。让学生结合看过的图像和视频,用自己的话再描述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即把科学现象“翻译”成语言文字。
之后,鼓励学生运用数字绘画软件画出关于蝙蝠和雷达工作示意图,再在图示边上配以简短的文字解说,也就是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图像加文字的多模态表达。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展示活动,让其说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对文本和科学现象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运用多种媒介表达思想的能力。
(2)场景化语言实践活动,强化语文真实应用价值
语文活动场景化是指将语文学习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运用数字技术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学用结合,从而实现强化语文真实应用价值的目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要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生活真实情境,这种学习会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语法词汇,然而却在应用中显得无从下手。数字技术创设的活动场景丰富多彩且贴近真实生活,其创设出来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购物”相关的语文知识时,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虚拟的超市场景,在场景里包含各式商品的图片、名称、价格等。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顾客、售货员,顾客说出自己购买的商品名称、数量等,售货员根据顾客的要求回答问题,说明商品的属性、价格等。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到了口语表达、倾听、理解等语文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购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商品价格争议、找零计算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沟通协商。学生还可以利用数字文档编辑工具记录自己购买的商品清单,运用表格制作工具统计购买商品的金额等。通过这样的场景式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在真实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提升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托技术丰富语文学习工具
(1)交互式文本注释系统,深化文本多维解读
交互式文本注释系统是一种依托数字技术的语文学习工具,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平台,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在传统的文本解读中,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而交互式文本注释系统则允许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进行标注和注释。学生通过批注、圈画、插入链接等方式,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感想、阅读困惑、补充的相关知识、难点等标出,形成批注式解读,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并通过他人对文本的注释,进行互评与交流,从不同视角建构文本理解。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慈母情深》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交互式文本注释系统对课文进行分析。首先,在阅读《慈母情深》时,可以通过系统标注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关键词句,并写下自己的初步感受。例如,在读到“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时,学生可以用批注功能记录下对“皱皱的毛票”这一细节的理解,体会母亲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孩子的无私付出。
接着,学生可以插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链接,如关于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或类似主题的文章,进一步丰富对文本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学生的注释,了解他们的阅读思路和疑惑点,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系统的共享功能互相阅读彼此的注释,展开讨论。比如,一个学生可能从母亲的动作中感受到深深的爱意,而另一个学生则可能关注到文中隐含的家庭经济压力,这种多角度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2)创作式知识表达工具,激发综合表达能力
创作式知识表达工具是一类采用数字技术开发的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平台,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表达。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或创作。传统语文表达的方式相对单一,如写作、口头演讲等,难以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而创作式知识表达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形式,如数字故事创作、多媒体幻灯片制作等,能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它领域知识、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所思所想。
例如,在学习完《寓言故事》单元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创作式知识表达工具进行寓言故事的再创作。学生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寓言故事,使用数字绘画软件绘制故事的插图,使用音频录制工具录制故事的旁白,使用视频编辑软件把插图、旁白等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数字故事。这个创作过程中,学生要应用语文知识中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知识,同时应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技能。通过这个创作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于寓言故事的理解,而且提高了综合性的表达创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把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班级数字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在同学和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反馈,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作品。
(三)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性教学
(1)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识迁
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性教学方式,它以真实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数字技术开展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价值,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针对“校园环境美化”这一真实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校园环境美化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设计校园花坛”“怎样撰写校园环境宣传语”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调查采访、撰写研究报告、设计宣传语等;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花坛尺寸的测量和计算、材料数量的统计等;运用科学知识了解各种花卉的生长习性等;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花坛的设计和绘画等。同时,学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收集相关资料、制作项目方案演示文稿、记录项目实施过程等。在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将在不同学科中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运用到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2)思维工具多学科应用,提升认知与表达能力
思维工具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表达的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在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性教学中,将思维工具应用与多学科教学中,有助于梳理知识结构、理清思维脉络,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工具提高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4]。数字技术为思维工具的多学科应用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思维工具软件,学生可以更便捷地绘制、修改和分享思维图,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进行“四季”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围绕“四季的景色”“描写四季的诗句”等分支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与“四季”有关的知识。在科学学习中,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四季的形成原因”“四季的气候特点”等分支,整合科学学科的知识。在美术的学习中可以加入分枝“四季的代表性颜色”“四季的绘画作品”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各个学科中与“四季”相关的内容总结在一个思维导图上,了解各个知识之间互相存在的联系,加深对“四季”这一主题的理解。在表达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向同学和教师介绍自己对“四季”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数字工具对思维导图进行美化和编辑,如添加图片、颜色等,将思维导图描绘得更为直观、生动。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数字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不仅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关键路径。通过将文本与媒介融合、依托技术丰富学习工具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性教学,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中提升综合素养,并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注重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模式的需求,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欣.数字赋能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9):104-106.
[2]祁明艳.数字化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10):88-90.
[3]苏伟毅.数字化赋能,促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J].新教师,2024,(02):61-62.
[4]刘芳园.数字技术助力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与探索[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2)[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