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创新举措
彭李炜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靖海幼儿园 226406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相关要求,各幼儿园已将劳动教育列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生活实践和游戏活动丰富幼儿劳动经验,涵养幼儿劳动态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农耕种植节”户外种植活动让幼儿在劳动中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幼儿自己动手种植蔬菜,观察照看蔬菜成长,学习探索不同蔬菜的生长规律,充分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幼儿在购买种子,开垦菜地,浇水施肥,照料呵护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学会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一、农耕园本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劳动教育将始终贯穿学前教育的各个阶段,而农耕文化是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耳濡目染,结合农耕文化建设园本课程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第二,在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幼儿与自然的充分接触受到了限制,农耕课程则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走进自然,有效弥补“自然缺失症”,同时还有助于幼儿生态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农耕文化是基层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是本土历史发展的缩影,更是蕴含了当地的乡土精神,将农耕文化融入幼儿课程可以有效传承本土的历史文化,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劳作智慧,同时还能培育幼儿的乡土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农耕种植节”班本课程的创新设计
(一)课程目标:多维融合,知行合一
种植劳动是农耕中最常见的,幼儿通过种植拓宽了关于农作物生长季节、传统农具、传统节气文化的认知,掌握了翻土、除草、播种、施肥、观察作物生长等基础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的情感。
(二)课程内容:分层递进,贴近生活
“农耕种植节”的班本课程内容丰富,贴近幼儿现实生活,同时将教育目标融合在层层推进的活动当中,活动开展有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开展“小农娃找春天”活动带幼儿走进春天的大自然,听鸟叫、闻花香、摸大树,将春天的植物装进画框;带孩子们走进二十四节气,初探传统文化;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分阶段开展平整土地、播种、养护、收获活动;结合豆子的成长让幼儿通过定期观察和绘画形成“豆子成长日记”;开展“种子大展览”让幼儿通过寻找不同植物、水果、农作物的种植启蒙幼儿生命教育;通过制作艾草青团、粽子、麦芽糖等其他传统美食让幼儿接受农民的智慧熏陶,传承优秀的传统美食文化。
(三)实施路径:多元参与,动态生成
“农耕种植节”系列活动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幼儿的自主选择,通过投票、绘画、讨论等方式调研幼儿的兴趣,如“最想种的作物”“最有趣的种子”。活动也带领幼儿走进了家长的菜地,带他们认识传统农具,现场示范农具的作用和使用技巧;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亲子农耕运动会”“祖孙同乐游园会”;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农民伯伯开设“种植课堂”,传授科学耕种技巧;同时开展了很多有趣的农耕游戏,例如“插秧小能手”“捉青虫比赛”“运粮食接力”等游戏,将劳动技能融入趣味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享受劳动,学习掌握劳作技能。
三、创新举措与实践亮点
(一)环境创设:打造沉浸式农耕场景
幼儿园在园区种植园人工开垦一片菜地,将菜地划分给了不同的班级,在菜地上插上了不同班级的名称便于幼儿区分,教师和幼儿一起开展种植蔬菜活动,从除草到翻土,从播种到浇水,再到观察蔬菜的生长,最后收获果实。
同时幼儿园创设“农耕文化长廊”,展示常见的农具,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相关典故、美食、人物,展示传统歌谣,营造浓厚的乡土氛围,让幼儿更好地浸润农耕文化。
(二)课程评价:动态追踪,多维反馈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高效记录幼儿的表现,挖掘幼儿的成长和进步,幼儿在翻土劳作中坚持的时间差异,幼儿在植物生长观察过程中的专注度,幼儿在浇水施肥过程中的情绪管理,这些都是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也需要关注幼儿的自主思考和探索。如在开展户外种植体验活动中,幼儿会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索“老师,我的胡萝卜会不会被小虫子吃掉呀?”“老师,我们种的胡萝卜怎么不开花呢?不开花它怎么结果子呀?”。
(三)特色延伸:跨学科融合
除了室外的菜园种植,幼儿园还开展了室内自然区域种植劳动活动。自然区域种植劳动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用心实践,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展差异化活动,如结合美育开展植物绘画活动,利用五谷开展五谷画手工创意活动,比如画出不同时间植物幼苗的样子,或者记录植物的花朵和果实数量等,从而开展植物生长的科学探究。
四、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分析
开展“农耕种植节”系列班本课程活动,幼儿的劳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90% 以上幼儿能描述种植的基本流程, 80% 的幼儿在家里也开启了植物种植模式;幼儿分工协作能力得到了增强,幼儿不仅在种植活动中学会了分工,在卫生打扫、物品收纳中都懂得了分工协作;家园共育的步伐越迈越大,有 89% 的家长朋友共同参与了农耕文化知识传承活动中,农耕文化传承成为亲子互动的最佳平台。
(二)反思与优化
在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总结和反思,如季节性限制导致部分种植活动周期过长需结合室内水培、模拟实验;部分教师的农耕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加强教师农耕知识培训,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开发数字化资源库如农作物生长延时摄影等。
“农耕种植节”的实施是成功,但是还有很多传统手艺适合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例如开展幼儿泥工活动泥工,作为中国传统手艺的一个重要分支,泥工运用到幼儿教学当中可以更好地对传统工艺进行发扬和传承,通过这些传统劳动活动也能让幼儿懂得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劳动活动等着他们去发掘,这对幼儿培养良好的人生观有着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农耕种植节”班本课程通过目标分层、形式创新、评价多元等举措,实现了园本课程的在地化与个性化。幼儿劳动教育活动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至深,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知识,享受到快乐,感受到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幸福,这需要教师的保驾护航,需要教师不断去学习知识,掌握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技巧。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农耕+科技”“农耕 + 文旅”等新模式为园本课程建设注入持续活力。
参考文献:
[1]何慧.农耕文化融入幼儿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4,(17):79-81.
[2]柳红萍.基于生态田园活动的幼儿劳动教育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下半月刊),2024,(06):50-53.
[3]刘珊.幼儿农耕研学旅行活动的意义、困境与破解路径——以“食农”文化活动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12):103-105.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12.025.
[4]张莉宜,郑静妮.劳动教育视角下幼儿园农耕文化体验馆建设的实践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 2023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东莞市凤岗镇第一幼儿园;,2023:127-131.DOI:10.26914/c.cnkihy.2023.088981.
[5]杨琳.农耕文化的儿童教育价值及教育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3.DOI:10.27684/d.cnki.gxndx.2023.004961.
作者简介:姓名:彭李炜,出生年月:2000 年8 月 23 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南通市,学历:大专,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