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服务中如何加强困难群众的思想政治引导
赵健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民政局 061600
引言
困难群众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不仅面临物质生活的困境,在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也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 “等靠要” 思想严重、缺乏脱贫信心与自我发展动力等。民政服务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防线,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引导,对于提升其生活质量、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在民政服务中切实加强困难群众的思想政治引导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提升困难群众认知
创新宣传载体是破解政策传播壁垒的关键路径。在数字技术重塑信息传播格局的当下,民政部门需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微信公众号可通过定期推送政策图解长图,将复杂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直观的流程图表,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使困难群众能快速抓住政策核心要点。短视频平台则可邀请基层民政工作者出镜,以情景短剧形式还原政策申请场景,通过模拟申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与解答,消除群众对政策执行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对于新媒体使用能力较弱的群体,社区电子屏应强化政策解读的系统性,除滚动播放政策要点外,还可设置政策关键词索引,群众通过扫码即可获取对应政策的语音解读文件,实现信息接收的便捷化。
多样化政策宣讲活动需构建互动式知识传递体系。政策宣讲会不应局限于单向讲解,而应打造 “讲解 - 提问 - 讨论” 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民政工作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可引入政策对比分析,将新旧政策的调整变化进行逐项梳理,结合当地财政保障能力与救助资源分布,说明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增强群众对政策的理解认同。案例分析环节可设置开放式讨论,鼓励群众结合自身情况提出问题,由专家与工作人员共同剖析解决方案,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政策适用边界的认知。政策咨询活动要建立问题分类响应机制,对于高频共性问题,整理成标准化问答手册发放;针对个性化诉求,安排专人跟进,通过后续回访确保群众疑惑得到彻底解决,以服务温度提升政策可信度。
基层组织合作机制的深化需要构建责任共担的治理共同体。民政部门与社区、村委会的协作应从松散型配合转向制度化联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方职责,将政策宣传纳入基层治理考核指标体系。基层工作人员培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除系统学习政策文本外,还需开展模拟宣传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提升沟通技巧与应急处理能力。在走访慰问过程中,要建立 “一户一档” 政策需求台账,详细记录每户家庭对政策的知晓程度与具体诉求,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采用方言讲解、实物演示等方式增强信息传递效果;对存在特殊困难的家庭,制定个性化政策帮扶方案,确保政策宣传既能覆盖全体,又能精准滴灌。
二、开展多样思想教育活动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
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需立足就业市场动态与群众能力基础。在农村地区,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 “田间学校” 实践教学法。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现场示范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组织学员分组实操,通过互相观摩学习提升技能掌握程度。培训内容要紧密对接农产品市场需求,引入订单农业概念,邀请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参与课程设计,使学员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了解销售渠道,形成 “技术 - 生产 - 销售” 一体化培训链条。
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注重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脱贫典型分享会要突出 “草根叙事”的感染力,邀请不同类型的脱贫代表,从因病致贫到医疗救助后创业、从失业待岗到家政技能就业等多元视角,讲述真实脱贫历程中的艰辛与突破。分享环节可设置互动问答,让听众与脱贫者面对面交流,了解政策帮扶如何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契机。影视教育要精选具有现实映照意义的作品,观影后组织主题讨论,引导群众从影片人物的困境突围中汲取精神力量,结合自身生活展开反思。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构建预防 - 干预 - 支持的全周期模式。心理健康讲座要注重本土化知识传播,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智慧,结合困难群众常见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讲解情绪管理与人际沟通技巧。一对一心理咨询应建立保密与信任机制,心理咨询师需深入了解群众生活背景,采用叙事疗法帮助其梳理生活经历,引导发现自身优势资源。社区层面要培育心理健康互助小组,通过定期开展集体活动,鼓励群众分享生活感悟,在相互倾听中获得情感支持。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对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群众及时转介专业医疗机构,确保心理干预的及时性与专业性,帮助群众筑牢心理防线。
三、构建长效引导机制巩固思想引导成果
考核监督机制的完善需强化过程管理与结果导向的统一。民政部门制定考核指标时,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除统计政策宣传场次、参与人数等基础数据外,更要注重考核群众政策知晓率提升幅度、思想观念转变程度等核心指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邀请高校学者、社会组织代表参与工作成效评价,通过随机抽样访谈、政策知识测试等方式,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监督举报渠道要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开通专用热线、设立网络举报平台,并在社区显著位置公示监督方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通过跟踪督办确保问题件件有回应,形成 “发现问题 - 整改落实 - 效果反馈” 的闭环管理。
部门协作机制的深化需要突破行政壁垒,构建协同治理新范式。民政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可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轨并行切入,在学校开设 “家庭成长课堂”,针对困难家庭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理念培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在校园内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学业帮扶与心理疏导。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作,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将思想政治引导融入职业指导课程,在求职技巧培训中强化劳动精神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思想动态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需打造智能化、动态化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困难群众思想动态监测平台,整合民政救助记录、就业服务信息、社区反馈等多源数据,通过文本分析、情感识别等技术手段,实时捕捉群众思想变化趋势。定期回访工作要建立标准化流程,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从政策满意度、生活信心指数、未来规划等维度全面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对于数据监测与回访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组织专家研判,制定分级干预策略。
结语
在民政服务中加强困难群众的思想政治引导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当前通过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开展多样思想教育活动及构建长效引导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不断探索完善。未来应持续深化各项举措,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根据困难群众新需求、新特点,优化引导方式方法,强化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更强大工作合力,持续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助力其摆脱困境,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实现社会公平、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克婴,韩克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民政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J]. 社会福利,2023 (05):14-19.
[2] 王慧。新时代民政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探析 [J]. 中国民政,2022 (12):38-40.
[3] 高文胜。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J]. 中国民政,2021 (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