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物理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

作者

李正远

襄垣县第一中学校 046200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并非教学的失败,而是反映了学生在知识理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偏差。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一、建立实时错误记录库,分类标注典型错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建立实时错误记录库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基础。教师可利用信息化工具,如课堂反馈系统、学习管理软件等,及时收集学生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中出现的错误。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节,学生常见的错误类型多样。例如,在概念理解方面,部分学生未能准确把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认为只要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机械能就守恒,忽略了“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这一关键前提。

在一次课堂小测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物体在粗糙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固定,不计空气阻力,问物体下滑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约有 30%的学生认为机械能守恒,他们的理由是物体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总量不变。这明显反映出学生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错误。教师将这类错误记录入库,并标注为“概念理解型错误-机械能守恒条件误判”。

再如,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常因分析受力和做功情况错误而导致解题失误。在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问题时,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判断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对于“用轻绳连接的两个物体,一个在水平面上运动,另一个在竖直方向运动,分析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这类问题,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准确分析绳子拉力对两个物体的做功情况,从而得出错误结论。教师同样将此类错误详细记录,标注为“思维能力型错误-多物体系统受力与做功分析不当”。通过这样的分类标注,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学生的错误根源,为后续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二、创设错误辨析情境,引导学生互评纠错

创设错误辨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学生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展示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为 v,半径为 r,求物体在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有学生的解答过程为: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最高点时, mg+F=mv2/r ,其中 F 为绳子拉力,直接得出 F=mv²/r-mg。”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解答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该解答存在的问题:在使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前,没有判断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着,教师可以让各小组推选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在互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纠正他人的错误,也能从他人的思路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将高频错误转化为探究问题,开展小组实验验证

对于学生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学习中出现的高频错误,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验进行验证。例如,很多学生在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时,对于有摩擦力存在的情况容易出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在一个水平面上,有一个木块通过轻绳与一个悬挂的重物相连,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存在摩擦力,这个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们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等器材,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和高度,计算系统的机械能;有的小组则使用传感器,实时测量力和位移等物理量,进而分析系统机械能的变化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由于摩擦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并不守恒,而是逐渐减少。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摩擦力对机械能的影响,深刻理解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四、利用错题变式训练,强化易错知识点迁移

错题变式训练是巩固易错知识点、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在于围绕学生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学习中暴露出的认知薄弱点,通过有梯度、多角度的题目改编,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实现从“会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的转变。

实施错题变式训练时,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错因溯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错题的错误本质,如在“小球从光滑圆弧轨道滑下,求到达底端的速度”这一题目中,学生若错误地将圆弧半径当作下落高度进行计算,需明确其错因是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高度差有关”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偏差;其次是变式设计,基于上述错因,设计第一道变式题:“小球从倾角为 30 的光滑斜面滑下,斜面长度为 L,求到达底端的速度”,仍考查高度差的正确判断;再设计第二道变式题:“小球从粗糙圆弧轨道滑下,已知轨道动摩擦因数,求到达底端的速度范围”,增加摩擦力做功的影响,强化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应用;最后是迁移训练,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原错题与变式题的解题思路,总结共性规律,如无论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重力做功均由高度差决定,而机械能是否守恒需看是否有除重力、弹力外的力做功。

例如,有一道错题是:“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以初速度 v₀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学生的错误解法是忽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采用了复杂且错误的运动学公式推导(如误用 v²=2as 时将加速度取为 g,却未考虑位移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1/2mv02=mgh )快速得出正确结论,再设计第一道变式题:“一个质量为 ϵm 的物体以初速度 v₀沿光滑斜面向上滑行,斜面倾角为 θ,求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此题仍可直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熟悉“重力势能变化仅由高度差决定”这一要点;接着设计第二道变式题:“一个质量为 m的物体以初速度 v₀沿动摩擦因数为 μ 的斜面向上滑行,斜面倾角为 θ,求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此时需考虑摩擦力做功,机械能不守恒,需用动能定理(-mgh-μmgcosθ・(h/sinθ)=0-1/2mv₀²)求解,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限制;最后设计第三道变式题:“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从光滑曲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曲面底端与一轻弹簧相连,求弹簧的最大压缩量。”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曲线运动及弹性势能转化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知识迁移的广度。

结语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实时错误记录库、创设错误辨析情境、将高频错误转化为探究问题以及开展错题变式训练等策略,能够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提升物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庄玮.宽容面对•积极反思•有效开发——谈高中物理学生错误资源的利用[J].湖南中学物理,2017,32(07):32-33.

[2]张燕.学生错误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0,(2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