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效率衰减机理及应对措施

作者

张道嵩 关明江

国电投(天津)电力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一、引言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大规模发展。高海拔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理论上具有极高的太阳能发电潜力。据统计,部分高海拔区域的年太阳辐射量可达 2000kWh/m2 以上,远高于平原地区。

二、高海拔地区环境特点

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压力显著降低。例如,在海拔 4000 米处,气压约为 620hPa ,仅为海平面气压的 60% 左右。低气压会改变空气的物理性质,影响光伏组件及电气设备周围空气的散热性能和绝缘性能。高海拔地区气温普遍较低,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 6°C 。同时,昼夜温差极大,可达 15-25°C 。这种低温与大温差环境对光伏组件的材料性能、电池片电性能以及系统中各类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高海拔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紫外线辐射强度比平原地区高出 30%-50% 。强紫外线长期照射会加速光伏组件封装材料、背板等的老化与降解,降低组件的防护性能和电气性能。许多高海拔地区风沙天气频繁,风速较大,空气中携带大量沙尘颗粒。风沙不仅会对光伏组件表面造成物理磨损,还会导致组件表面积灰严重,影响太阳光线的接收与吸收,进而降低发电效率。

三、光伏发电效率衰减机理

3.1 大气环境因素影响

3.1.1 低气压对散热及绝缘的影响

低气压下,空气的对流散热能力下降,光伏组件和电气设备(如逆变器、变压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难以有效散发,导致设备温度升高。例如,逆变器在低气压环境中运行,其内部功率器件的结温可能会比在标准气压下高出 10-15C 。过高的温度会使电子元件的性能劣化,增加电阻,降低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同时,低气压使空气绝缘强度降低,容易引发电气设备的局部放电现象,长时间局部放电会损坏设备绝缘层,增加设备故障风险,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发电效率。

3.1.2 风沙导致的积灰与磨损

风沙携带的沙尘颗粒在光伏组件表面沉积,形成积灰层。研究表明,积灰厚度每增加 1mm ,光伏组件发电效率可下降 5%-10% 。积灰一方面阻挡太阳光线到达组件表面,减少光吸收量;另一方面,积灰层在组件表面形成不均匀遮挡,导致组件局部温度升高,产生热斑效应,进一步降低组件性能与寿命。此外,风沙对组件表面的持续冲刷磨损,会破坏组件的封装材料和减反射涂层,增加光线反射率,降低组件对光线的利用效率。

3.2 温度因素影响

3.2.1 低温对光伏组件性能的影响

低温会使光伏组件中的电池片内阻增大,电子迁移率降低,导致电池的输出电流减小。以单晶硅光伏组件为例,温度每降低 10% ,其短路电流约下降 0.4%0.6% ,开路电压约升高 0.3%020.4% ,但由于电流下降对功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整体功率仍呈下降趋势。同时,低温还会影响光伏组件封装材料的柔韧性,使其变脆,在温度变化和机械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纹,破坏组件的密封性,导致水汽侵入,加速组件内部材料的腐蚀与老化,降低组件性能。

3.2.2 温差引起的热应力问题

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光伏组件在频繁的温度变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会产生热应力。例如,玻璃、电池片和背板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在温度升高时,各材料膨胀程度不同,相互之间产生挤压应力;温度降低时则产生拉伸应力。长期反复的热应力作用会使组件内部产生微裂纹,电池片与互联条之间的连接焊点也可能出现松动、断裂,增加组件的串联电阻,导致功率衰减。

3.3 光照因素影响

虽然高海拔地区总体太阳辐射强度高,但光照强度在一天内及不同季节变化剧烈。当光照强度突然增加时,光伏组件输出电流迅速增大,可能导致组件内部发热不均,产生热斑;而光照强度骤减时,组件输出功率快速下降,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需要一定时间重新调整,在此期间会出现功率损失。此外,光照强度的频繁大幅波动还会使光伏组件中的电池片频繁经历不同的工作状态,加速电池片内部缺陷的产生与发展,影响组件的长期稳定性和发电效率。

四、应对措施

4.1 组件选型优化

4.1.1 选用低温性能好的组件

优先选择低温系数低的光伏组件,如 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组件,其温度系数通常可低至- .0.3%/C 以下。这类组件在低温环境下,功率衰减相对较小,能更好地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低温条件。同时,关注组件在低温下的电性能参数稳定性,确保在极端低温工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发电效率。

4.1.2 增强组件抗紫外线和抗风沙性能

选用抗紫外线能力强的光伏组件,如采用含氟材料背板的组件,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抗紫外线性能,可有效延缓背板老化。在组件表面覆盖自清洁涂层(如二氧化钛光催化涂层),利用光催化作用分解表面有机物,减少灰尘附着,降低积灰对发电效率的影响。对于风沙大的地区,选择具有高强度封装材料和坚固边框的组件,增强组件抗风沙磨损能力。

4.2 运行维护措施

4.2.1 定期清洁组件表面

制定科学合理的组件清洁计划,根据当地风沙情况和积灰程度,确定清洁周期。采用人工清洗、自动清洗设备(如轨道式清洗车、无人机清洗设备)等方式定期清除组件表面的积灰。人工清洗时,使用柔软的清洁工具和中性清洁剂,避免刮伤组件表面;自动清洗设备应确保清洗效果均匀,且不会对组件造成机械损伤。通过定期清洁,可有效恢复组件发电效率,一般清洁后组件发电效率可提升 10%-15% 。

4.2.2 加强设备巡检与监测

建立完善的设备巡检制度,增加巡检频次,特别是在恶劣天气(如大风、沙尘、暴雨后)及时对光伏组件、电气设备等进行巡检,检查组件是否有破损、积灰、热斑,电气设备是否有异常发热、放电等情况。同时,利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电流、电压、温度,以及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设备潜在故障隐患,如通过监测组件温度异常升高判断是否存在热斑,通过分析电气设备运行参数变化预测设备故障,提前采取维护措施,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减少发电效率损失。

五、结论

高海拔地区独特的环境条件导致光伏发电效率面临多种因素造成的衰减问题,严重影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效益。通过深入研究衰减机理,从组件选型、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等多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如选用低温性能好、抗紫外线和抗风沙的组件,优化电气设备配置与组件安装方式,加强设备巡检与清洁维护等,可以有效降低效率衰减程度,提高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发电效率。

参考文献

[1]白珍,靳姗姗,赵斌,袁喜鹏,吕玉龙.高原高寒地区离网光伏电站选型设计[J].西藏科技,2020(07):70-73.

[2]朱少康.光伏电站运行过程中对局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青海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