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生花: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意火花的点燃路径
孟晓玲
江苏省沭阳县高墟初级中学
一、引言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部分课堂仍停留在技法模仿层面,学生作品常显刻板。如素描课上,学生机械复制教师示范的石膏像明暗,无论是光影过渡的层次还是线条的力度,都严格遵循范本,缺乏个人对对象的理解与感受。随着美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已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以美启创”教学思路在此背景下提出,强调通过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让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法训练转向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艺术的乐趣,逐步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
二、“以美启创”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以美启创”教学以激发创意为核心,将审美感知与创意表达结合。它不忽视技法,而是让技法服务于创意。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营造开放氛围,鼓励学生探索。如水彩教学中,教师讲解笔法后,让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现“风”,学生作品各具特色。
审美心理学认为,创意源于对美的感知与重组。教学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积累素材。创造教育理论指出,创意是个体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能力。教学应提供多样创作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独特表达。如装饰画创作中,学生从不同素材获取灵感,形成个性作品。
三、初中美术“以美启创”教学的实践策略
生活美育渗透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创意。开展“美在身边”速写活动,学生记录街头巷尾的美,如夕阳下的建筑剪影。色彩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如集市的蔬果色彩,分析其情感并用于创作。组织户外写生,学生在公园、老街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将其转化为创作素材。
学科融合创新可拓展创意维度。图案设计课结合数学几何知识与历史纹样文化,学生设计出有内涵的图案。与语文课合作“诗画同源”活动,学生将诗歌意境转化为画面,如用冷色调表现“孤舟蓑笠翁”的孤寂。引入数字技术,学生用绘画软件创作,如用数字笔刷模拟水墨效果,丰富表现形式。
个性表达引导是创意落地的关键。提供多样材料,如立体造型课准备黏土、树枝等,学生依喜好选择。评价时关注创意与情感,如看待线条稚嫩但充满情感的自画像,解读其蕴含的情绪。举办创意分享会,学生讲述创作思路,如从梦境获得灵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
四、“以美启创”教学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创意教学存在理解偏差,认为过度强调创意会影响学生基础技法的掌握,导致作品“华而不实”。对此,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通过邀请美术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深入解析创意培养与技法学习的辩证关系,明确技法是创意表达的工具,创意是技法运用的目的;组织教师参与跨校教研活动,观摩优秀课例中如何将技法教学与创意培养有机结合,如在素描课中,教师先系统讲解明暗五调子的表现方法,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与光线进行写生,让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展现个人对对象的理解。
学校应合理规划美育经费,优先采购基础性与多样性兼顾的材料,既配备素描纸、水彩颜料等常规用品,也购置版画工具、综合材料等创意媒介,满足不同创作需求。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与当地美术馆、艺术工作室、文创园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参与艺术工作坊,在专业的艺术环境中获得灵感与指导。此外,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创作,如用易拉罐制作镂空雕塑、用旧报纸拼贴装饰画、用瓶盖组合成马赛克图案,既解决了材料短缺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思维,让“变废为宝”成为创意的重要来源。
学生基础差异大,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阶梯式任务,如在风景绘画课中,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从临摹简化的风景元素入手,逐步过渡到对照片进行再创作,加入自己的色彩理解;基础较好的学生则直接进行原创性创作,自主选择风景主题与表现形式。建立“同伴互助小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结对合作,如在集体创作一幅大型壁画时,基础好的学生负责整体构图与关键部分的绘制,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细节填充与色彩平涂,在协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还应加强个别辅导,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虽然造型能力一般,但对色彩有敏锐的感知力,可鼓励其在创作中突出色彩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
五、“以美启创”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某初中初二年级开展该教学实践,共 120 名学生参与。此前教学重技法,学生作品缺乏创意。实践中,以“生活感知—学科融合—个性表达”为主线。自然主题课上,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结合生物知识创作;校园故事创作中,学生结合校史,用绘画或综合材料表现校园变迁。
实践后,学生创作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从 60% 升至 90% ,作品风格多样。如“校园角落”主题作品,有的用细腻线条表现,有的用强烈色彩表达情感。学生表示创作更自由,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案例获市级奖项。
六、结论与展望
“以美启创”教学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践证明,通过生活美育渗透、学科融合创新、个性表达引导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提升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素养,同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专业成长。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观念转变、资源不足、学生差异等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些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未来,“以美启创”教学的实践还需进一步深化。可探索建立更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创作成果,更重视学生在灵感捕捉、创意生成、实践探索过程中的表现,采用成长档案袋、创作过程记录、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艺术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初中 美术教 学中创 意能力 培养的 实践研 究[J]. 艺术教 育,2023(02):167-169.
[2] 陈明. 跨学科视野下初中美术创意教学策略探究[J]. 基础教育参考,2022(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