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艺术的文化传承作用与实践路径探索
李雪 李明雪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
引言: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价值观念。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流失、传统文化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公共艺术以其贴近民众、融入生活的特性,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聚焦公共艺术与乡村文化传承的结合点,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艺术的文化传承作用
1.1 唤醒乡村文化记忆
乡村的历史故事、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文化记忆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公共艺术可以通过雕塑、壁画、装置等形式,将这些抽象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例如,以乡村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主题创作雕塑,用壁画再现传统农耕场景、民俗仪式等,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观感受到乡村的历史底蕴,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重视。
1.2 激活乡村传统资源
乡村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如民间美术、传统建筑、民俗礼仪等,但这些资源往往因缺乏有效的活化利用而逐渐被遗忘。公共艺术可以成为激活这些资源的重要媒介。一方面,艺术家可以从传统资源中汲取创作灵感,将民间图案、传统工艺融入公共艺术作品,赋予传统资源现代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可以依托传统建筑、自然景观等载体进行创作,如在古村落的墙壁上创作融合民俗元素的壁画,在稻田中打造大地艺术等,使传统资源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3 培育村民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乡村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能够为村民提供参与文化创作与表达的平台。村民可以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构思、创作、维护等过程,在共同的艺术实践中加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与情感连接。同时,公共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乡村文化内涵,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培育起强烈的乡村文化认同,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二、公共艺术融入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2.1 立足乡村特色,明确公共艺术创作主题
深入研究乡村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古建遗存等,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为核心主题进行创作,使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乡村历史的"活化石"。围绕乡村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方言俚语等民俗文化,创作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公共艺术作品,如以端午龙舟、中秋赏月为主题的壁画,以民间歌谣为灵感的音乐装置等。将乡村的农耕文化、手工艺制作、田园风光等生产生活场景融入公共艺术创作,展现乡村的独特生活方式与美学价值。
2.2 创新艺术载体,拓展文化传承空间
依托乡村的山林、田野、河流等自然景观,创作大地艺术、环境装置等公共艺术作品,使艺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拓展乡村文化传承的户外空间。对乡村的祠堂、古宅、闲置校舍等公共建筑进行艺术改造,将其转化为乡村美术馆、文化驿站等场所,同时在建筑内外创作与乡村文化相关的公共艺术作品,实现建筑功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创作数字公共艺术作品,如乡村文化主题的 VR 体验项目、互动投影装置等,吸引年轻村民与游客参与,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
范围。
2.3 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激发文化传承活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共艺术项目落地乡村,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加强规划引导,确保公共艺术项目与乡村整体发展规划相协调。邀请艺术家深入乡村进行采风创作,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乡村文化特色与村民需求,创作符合乡村实际的公共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家可以开展 workshops 等活动,教授村民艺术技能,培养乡村本土艺术人才。建立村民参与公共艺术创作的平台与机制,如成立村民艺术创作小组,让村民参与作品选题、设计、制作等环节;鼓励村民将自家的庭院、墙壁等空间作为公共艺术的展示载体,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氛围。吸引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艺术项目,通过赞助、合作等方式为项目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持,同时借助社会力量的宣传渠道,提升乡村公共艺术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三、公共艺术融入乡村文化传承的保障措施
3.1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
制定专门的乡村公共艺术发展规划与管理办法,明确公共艺术项目的审批流程、资金使用、维护管理等要求;将公共艺术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地方政府对乡村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视程度。
3.2 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
除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艺术项目,通过 PPP 模式、众筹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设立乡村公共艺术发展基金,为公共艺术项目的创作、维护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引进专业的艺术家、策划师等人才参与乡村公共艺术项目;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班、组织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村民的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培育一支扎根乡村的文化艺术队伍。
3.4 建立长效管理维护机制
明确公共艺术作品的管理责任主体,由村委会、村民小组或专门的文化组织负责作品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建立村民监督机制,鼓励村民参与作品的保护与监督,确保公共艺术作品能够长期保存与展示。
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艺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在乡村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唤醒文化记忆、激活传统资源、培育文化认同,公共艺术能够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实践中,需要立足乡村特色明确创作主题,创新艺术载体拓展传承空间,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激发传承活力,并辅以完善的政策、资金、人才保障措施,确保公共艺术能够持续、有效地融入乡村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公共艺术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乡村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天贵.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与行,2022,(5):27-30.
[2]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21,45(4):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