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融共促:绘本阅读与劳动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协同路径探索
孙盛楠
迈皋桥幼儿园瑜憬湾分园
一 绘本阅读与劳动教育的协同逻辑
1.1 理论基础:经验互补的教育协同性
绘本阅读与劳动教育的协同源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互补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同化-顺应”的过程,需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绘本通过故事、图像为幼儿提供关于劳动的间接经验(如“农民如何种粮食”“厨师如何做面包”),帮助其建立对劳动的初步认知框架;劳动教育则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验证、修正绘本中的间接经验,形成直接经验。二者的协同,既解决了幼儿生活范围有限导致的“经验匮乏”问题,又避免了劳动教育中“盲目实践”的低效性,使认知与行为形成良性互动。
1.2 目标契合:幼儿发展的多维统一性
二者在幼儿发展目标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从认知维度看,绘本可帮助幼儿理解劳动工具的用途、劳动流程的逻辑(如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中“整理书包”的步骤),劳动则让幼儿通过操作深化认知(如实际整理书包时理解“分类摆放”的意义);从情感维度看,绘本中“劳动带来快乐”的叙事(如《第一次做饭》中的成就感)可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而劳动中真实的成功体验(如“我擦干净了桌子”)又能强化积极情感;从社会性维度看,绘本中“合作劳动”的故事(如《蚂蚁和西瓜》)为幼儿提供行为示范,劳动中的小组协作则让其践行合作规则。这种多维目标的契合,使协同教育能实现“ 1+1>2 ”的效果。
1.3 内容关联:劳动元素的双向渗透
绘本与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存在天然关联。一方面,绘本中蕴含丰富的劳动主题,涵盖日常生活劳动(如穿衣、整理)、生产劳动(如种植、制作)、服务性劳动(如帮助他人)等,为劳动教育提供具体、生动的内容载体;另一方面,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情感与发现(如“为什么要洗手”“劳动好累但很开心”),又能成为绘本阅读的延伸议题,使阅读更具针对性。这种内容的双向渗透,打破了“阅读是静态活动、劳动是动态活动”的界限,形成“阅读为劳动提供指引,劳动为阅读提供素材”的循环。
二 绘本阅读与劳动教育的协同路径设计
2.1 以绘本为起点的劳动教育延伸
以绘本内容为核心设计劳动活动,实现“从故事到实践”的迁移。首先,主题筛选需聚焦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劳动绘本,如讲述“食物制作”的《小厨师》、“自然劳作”的《爷爷的菜园》,确保劳动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目标拆解需将绘本中的劳动行为转化为幼儿可完成的任务,如从《小熊扫地》中提炼“扫地的步骤”(扫垃圾→装簸箕
倒垃圾桶),并匹配相应的工具(小扫帚、小簸箕);最后,经验联结需引导幼儿将绘本角色的行为与自身劳动关联,如提问“小熊为什么要扫地?我们教室脏了该怎么办?”,让劳动动机从“模仿故事”升华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路径使劳动教育有明确的认知依托,避免盲目性。
2.2 以劳动为基础的绘本阅读拓展
基于劳动体验选择或创作绘本,实现“从实践到认知”的深化。在阅读选择上,针对劳动中幼儿的困惑或兴趣点推荐绘本,如幼儿在种植时对“植物生长”产生疑问,可阅读《小种子》《植物妈妈有办法》;在阅读引导上,结合劳动体验设计提问,如劳动后阅读《劳动最光荣》,引导幼儿对比“故事里的劳动和我们今天的劳动有什么一样/不一样”;在创造性表达上,鼓励幼儿将劳动经历转化为“自制绘本”,用图画、符号记录劳动过程(如“我种的小花”绘本),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形成互证。这种路径让绘本阅读成为劳动体验的“解码器”,帮助幼儿梳理、表达劳动中的认知与情感。
2.3 绘本与劳动的情境融合设计
通过创设统一情境,实现二者的无缝衔接。主题情境可围绕季节(如“秋天的收获”)、节日(如“劳动节”)、生活事件(如“班级大扫除”)展开,选择相关绘本(如《秋天的菜园》)并设计配套劳动(如采摘、整理果实);角色情境可让幼儿扮演绘本中的劳动角色,如阅读《森林小工匠》后,在“木工区”体验“制作小椅子”的劳动,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对劳动意义的理解;问题情境可结合绘本中的冲突设计劳动任务,如《小刺猬的苹果》中“苹果太多运不完”,引导幼儿通过合作劳动(如“我们一起用小推车运玩具苹果”)探索解决办法。情境融合使阅读与劳动成为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环节,认知与行为自然衔接。
三 协同教育的支持策略与保障
3.1 教师的引导策略:从“联结”到“升华”
教师在协同教育中需承担“桥梁”角色,关键策略包括:经验唤醒——在阅读前引导幼儿回忆相关劳动经验(如“我们之前种过豆子,绘本里的种子会怎样长大呢?”),为理解故事铺垫;行为示范——在劳动中结合绘本中的方法进行示范,如“像《整理小高手》里说的那样,先把书和玩具分开”;意义解读——在活动后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提炼劳动价值,如“我们今天擦桌子和绘本里小熊打扫房间一样,都是让环境变干净,大家会更舒服”。引导需避免过度干预,保留幼儿自主关联的空间,如允许幼儿对绘本劳动与实际劳动的差异提出疑问。
3.2 资源整合:绘本与劳动材料的系统配置
资源支持需实现“绘本-劳动材料-环境”的协同。绘本资源库应分类整理劳动主题绘本,按“生活自理”“自然劳作”“社会服务”等维度归档,方便教师按需选用;劳动材料需与绘本内容匹配,如阅读《面包师的一天》后,提供面团、模具等材料供幼儿体验“做面包”;环境创设需体现协同主题,如在“厨房区”张贴《小厨师》绘本图画,同时摆放真实的厨具,让环境成为“阅读-劳动”的隐性引导者。资源配置需兼顾安全性与适宜性,如为小班提供绘本《自己穿衣服》及带魔术贴的“练习衣”,降低劳动难度。
3.3 家园协同:拓展协同教育的场域边界
家园协同是协同教育的重要延伸。家庭任务可设计“亲子阅读+共同劳动”活动,如共读《妈妈的小帮手》后,一起整理家庭玩具,并记录劳动过程;经验共享可通过家长群分享幼儿在家的“阅读-劳动”故事(如“孩子读了《种树》后,每天给家里的花浇水”),形成教育合力;资源互通可鼓励家庭提供劳动主题绘本或劳动工具(如旧拖把、小喷壶),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家园协同打破了“幼儿园主导”的局限,使协同教育延伸至日常生活,形成持续影响。
结语
绘本阅读与劳动教育的协同,本质是实现“认知与实践”“情感与行为”的统一。它让绘本中的劳动故事从纸张走向生活,让劳动中的困惑从实践回归认知,最终在幼儿心中种下“热爱劳动、理解劳动、践行劳动”的种子。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基于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智慧——通过阅读滋养心灵,通过劳动强健双手,让幼儿在“读”与“做”的互融中,成长为认知全面、能力综合、情感丰富的人。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 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实施[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0(09): 3-7.
[2] 王春燕, 王诗吟.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实施策略[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20(09): 8-12.
[3] 周念丽.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思考[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0(09): 13-16.
[4] 刘焱. 对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20(09):17-20.
[5] 孙莉莉. 绘本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与价值[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8(0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