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

王佳佳 王润芹 蔡姗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引言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多次化疗来控制肿瘤发展,但是化疗过程中,患者会并发各种不适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脱发、疲乏感、疼痛等身体症状,以及诊断癌症而带来的恐惧心理,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而化疗依从性问题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其生活质量及预后,甚至会导致肿瘤复发、出现耐药等问题。心理护理中所应用到的情绪疏导、认知重构、心理支持等均能辅助患者调节治疗压力,改善消极情绪,提升心理弹性,强化主动配合治愈意识,利于提高化疗依从性。

一、心理护理理论基础与依从性影响机制

1.1 生理—心理—社会交互模型

此模型说明了健康是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妇科化疗情境下,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机体不适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情绪会影响患者个体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取资源的过程;心理护理可调节患者的认知与情绪,促进患者对化疗的认知和接受,促进心理的正向运转促进身体康复,同时也促进了患者的社会交往;护理干预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患者生活背景、情感需求、生命的意义,提高患者自我配合治疗的能力。

1.2 自我效能理论对于依从性路径来说至关重要

自我效能是患者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克服困难情境下的问题所抱有的信心程度,对患者的健康行为具有很大作用,同样也影响着患者的化疗遵从行为;心理护理中运用教育、模仿、设置循序渐进目标等方法使患者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化疗不良反应症状,提升其长期化疗依从意愿;对于患者而言,在术后需要指导他们如何处理化疗副作用和实施自我监测,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情绪调节方式来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1.3 压力-应对理论视角

此理论认为,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体验和行为的结果,在化疗过程的情绪应对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使患者将自身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转化为正面的应对方式,使其能够从压力的产生当中获得信息支持及行为反馈,进而提升情绪自控力。以认知重构及情境模拟的方式让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应激反应机制,增强患者的可控感,降低患者的退缩及放弃行为,抑制因恐惧及痛苦而出现的自杀倾向,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二、心理护理对化疗依从性的多维影响路径

2.1 舒缓不良情绪,转变不良认知

化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会影响治疗的正常开展。心理护理中运用放松训练、呼吸引导、正念冥想等干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用认知重构改变错误的认知,减轻负面信息对患者的影响,使患者认为化疗有其必要性。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病患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通过宣泄抒发情绪,帮助病患减轻情感负担,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在此基础上能够达到对自身情感的把控能力,利于保持情绪稳定并配合后续的治疗。

2.2 自决和自我认同的过程路径

赋权式护理理念是指将患者纳入治疗决策当中,使其有参与感,并且形成自我认同,决定是否按照计划执行治疗;在为患者讲解化疗的过程中,让患者体会到自己的疾病需要化疗,使得患者觉得自己作出的是一个正确的治疗选择;通过制定阶段性的治疗目标以及参与到治疗效果的检测当中去,可以增强患者对自己疾病的管控感;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认同感能够增强患者的治疗动力和依从性。

2.3 社会支持与关系修复路径

妇科肿瘤导致的身体改变和心理压力使得患者更容易失去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心理护理能够促进同家属沟通并重建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好家庭支持系统,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情感与生活的支持。护理人员可以带给患者通过团体陪护、设立情感宣泄的空间等让患者体会到更多人群带来的力量,增加患者对于化疗的配合程度以及接受程度,补充社会支持路径不足,填补依从性的空白。

三、心理护理实施策略与依从性评估设计

3.1 心理护理的内容和结构化流程设计

心理护理的内容设计要根据患者的自感情绪状态、认知水平、自我管理水平和社会支持需求等来设定,并且将上述要素同护理路径的相关机制进行有机地衔接,使两者形成互动;也可以按照化疗的流程,设立各个阶段的模块:术前的心理准备、化疗时的应激情绪干预、化疗后的康复和适应、术后心理巩固等,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比如用图文并茂的教育材料帮助理解;运用呼吸放松训练来舒缓情绪;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请患者分享交流经验或者表达真实想法等。

3.2 护理人员能力建设与分工合作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离不开心理护理团队的合作、配合与默契,必须具备相应的情绪识别、沟通引导和心理干预能力。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加强心理知识、实际干预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掌握基础心理学理论、认知行为疗法运用、情绪调节技巧以及危机干预策略。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治疗阶段和干预的任务安排相应的人员负责,为患者指定一名专职心理护理指导护士;由一名负责人组织各种团体活动的支持协调员;负责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协助工作人员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3.3 构建化疗依从性的评估体系

化疗依从性的评价应基于科学全面的系统,既有客观的行为指标,又有主观的感受,客观上是用是否完成了预定的化疗周期数、是否按约定时间到院接受化疗、化疗用药的准确率及治疗延误次数等客观量化指标,来判断化疗患者的配合程度;主观上则是通过结构化的问卷,来测量患者对化疗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主观感受,以此反映患者依从性的心理动机,再加以周期采集后对化疗依从性结果进行趋势分析,为下一步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3.4 数据反馈机制和护理路径优化闭环

心理护理实施时建立数据反馈机制是关键,护理人员设置质量控制点,在每个疗程结束后,按照化疗遵医行为、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 3 项指标,收集有关患者数据,汇总至定期召开的护理会议上进行总结汇报,并对数据结果进行评比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护理干预存在的不足,调整护理干预措施及方式方法,在化疗情绪波动最大的几个疗程加强心理疏导,给病人存在缺位支持的情况时,重视加大家庭沟通的环节。

结束语

化疗依从性关系到妇科肿瘤的治疗成败,经由心理护理的情绪调控、认知干预、自我效能提升以及社会支持等方式来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化疗,提高患者的化疗依从性。建立结构化的心理护理流程和依从性评估体系,将该护理模式从个体经验转化为标准化临床使用,可以为进一步提升妇科肿瘤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支撑,后期需要多中心的大样本量进行机制的验证,并开展大规模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效果[J]. 刘娟.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08)

[2] 阶梯式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J]. 于倩.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03)

[3] 同伴支持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 赵德宇;刘子璇;马晓燕;周翠.当代护士(下旬刊),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