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组织部与团委协同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的机制创新研究
孙娟娟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马鞍山 243000
1 协同培养的理论逻辑
1.1 角色互补性:组织职能的专业化协同
党委组织部在干部选育管用环节具备制度权威,侧重政治标准量化考核与职业通道设计;团委在思想凝聚、组织动员、实践育人等领域具有青年贴近性优势,擅长通过柔性方式促进政治认同。如共青团山西省委依托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将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场景,形成“刚性规范”与“柔性渗透”的互补格局。
1.2 资源整合性:组织资本的协同增效
两部门掌握差异化资源:组织部拥有政策制定、干部调配等制度性资源;团委掌控青年社群网络、文化传播等社会性资源。上海团市委与市委组织部共建长三角区域“推优联动”机制,实现跨区域青年政治培养资源互通,印证了资源整合的放大效应。
1.3 目标一致性:组织使命的同向聚合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明确构建“党管青年”工作体系的要求。党委组织部与团委的协同,本质是将党的政治建设逻辑与青年发展规律有机融合的过程。昆明理工大学通过成立党委统筹的“青马工程”领导小组,推动思政课程与团学活动同向发力,验证了目标协同的实践可行性。
2 协同培养的现实困境
2.1 机制碎片化:部门壁垒导致的协同困境
部门间存在“孤岛化”运作现象:组织部侧重干部梯队建设,团委聚焦青年群体服务,培养对象交叉但培养路径割裂。某省抽样调查显示,仅31.8%的“青马工程”学员同步纳入组织部后备人才库,资源统筹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
2.2 标准模糊化:政治素养的量化评估短板
现有考核体系存在“业务导向”偏差。某高校团委干部选拔中, 85.2% 的评分权重集中于活动执行能力,政治理论素养测评仅占 14.8% ,导致“业务强而政治弱”的潜在风险。
2.3 路径单一化: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危机
当下多数青年人才培养方案仍沿用“课堂讲授 + 现场参观”模式,缺乏针对不同对象和岗位的精准设计。这种单一模式问题渐显,影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某地市青马班调研表明, 89.7% 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说明现有方案未考虑岗位差异,培训实用性、针对性差。
实践环节“重形式、轻实效”问题也不容小觑。现场参观等活动常走马观花,缺乏深入交流互动,青年难有实质收获。此外,传统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启发、讨论、案例等多样方法,难以激发青年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同质化模式无法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不利于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亟待创新改革。
3 协同培养的机制创新路径
3.1 构建“双轨联动”组织架构
纵向贯通机制:以党委组织部门为中枢,构建“顶层规划—中层衔接—基层落实”的闭环传导体系。以某省共青团“1+5”工程为例,形成“省委组织部战略部署—团省委方案细化—县区团委项目执行”的三级责任链:省委组织部制定培养目标与资源框架;团省委编制《青年政治骨干培养操作指南》,量化课程、实践等 12 项标准;县区团委通过“项目制推进+清单制管控”确保落地,如曲靖市麒麟区实施“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机制,2023 年修正基层执行偏差27 例。该架构使政策传导损耗率从 35% 降至 12% ,组织效能显著提升。
横向协同机制:通过制度化平台打破部门边界,实现资源高效整合。某市团市委与国资委的联动机制具有示范性:建立分管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季度性开展需求对接并运用SWOT 分析定位短板;资源整合上,国资委提供12 家国企作为实践基地,团市委输出“青马工程”课程体系,形成“企业理论教学+基层实践锻炼”的双向循环;2024 年选拔的 120 名学员中, 85% 获企业与团组织“双认证”,较单一模式提升 32‰ 。该机制通过“组织协同—资源共享—成果互认”破解了条块分割难题。
3.2 创新“三维一体”培养模式
理论维度:理论培养打破单向灌输模式,构建“经典研修—热点研讨—实务研用”的三阶课程框架。以复旦大学青马班为例:经典著作教学采用“原著研读—专家导读—小组互读”三维互动法,如《共产党宣言》课程配套开发12 个现实问题案例库;时政热点模块引入“议题式研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 8 场跨学科辩论;岗位实务环节实施“双导师协同”,邀请进博会志愿者管理团队进行情景模拟教学。2024 年学员理论测试优秀率( ≥90 分)达 68% ,较 2022 年提升 40% ,验证了课程结构化设计的实效性。
实践维度:实践培养遵循“认知深化—能力内化—价值转化”的递进逻辑,设计“基层历练—专业精进—应急锤炼”的实践路径。以某市为例:基层锻炼阶段建立“导师帮扶—任务清单—成长记录”机制,要求学员每月完成10 项民生服务;专业实践环节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如农学专业学员参与“撂荒地整治”,累计复垦土地2300 亩;应急任务执行中启动“战时响应机制”,2023 年疫情防控期间 37 名学员承担封控区物资配送,单日最高配送量达1.2 吨。该模式使学员群众工作能力评分(百分制)从入训时的62 分提升至结业时的81 分。
评价维度:评价机制创新聚焦“指标量化—过程可控—结果导向”三大维度。某高校“360 度评估体系”具有代表性:指标设计上构建 22 项行为观测点,如政治表现细分为“理论学习参与度”“重大事件表态”等5 项指标;数据采集通过移动端系统实现导师、学员、服务对象三方实时评分自动化;结果应用实施“黄牌警示—红牌退出”机制,2024 年淘汰的 15 名学员中 73%因群众口碑得分未达标被终止培养。该机制通过“全要素考核—强约束管理”保障了培养质量。
3.3 完善“四维联动”保障机制
将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整体布局,强化制度性支撑。如2024 年某市政府在《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青马工程”战略地位,配套出台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优先政策,形成“规划引领—政策赋能—制度保障”的闭环体系。
构建“资金 + 资源”双轮驱动模式。某省委设立 500 万元/年专项培养基金,同步整合高校理论资源、企业实践场景、红色教育基地等要素,打造“线上课程资源平台 + 线下实践基地网络 + 专家导师智库”三维支撑架构。
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化培养。某省研发“青年政治素质智能评估系统”,通过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实践场景建模等技术手段,为学员生成个性化成长图谱,使培养方案与个体需求的匹配度提升 60‰
建立全周期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入学测试准入—季度考核跟踪—年度述职评估—结业鉴定退出”四阶管控,对连续两次考核未达标者启动淘汰程序。2024 年某省直机关青马班据此淘汰 8 名学员,形成“优胜劣汰”的刚性约束。
结束语
党委组织部与团委的协同联动,是新时代党对青年工作机制的重要突破。通过搭建“双轨协同”组织框架、构建“三位融合”培养体系、健全“四维支撑”保障机制,能够实现政治引领与能力塑造、理论积淀与实践淬炼、组织培育与自主发展的深度耦合。后续研究可深入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协同机制的创新路径,为打造智能化青年政治骨干培养范式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竞博. 中国共产党培养与造就青年政治骨干的历程和启示[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 (04): 9-15.
[2]朱婷婷, 赵瑞芳.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 (07): 50-57.
[3]强化政治引领 培养青年骨干[J]. 中国共青团, 2023, (13):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