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风险导向下,建筑施工企业如何科学规范开展审计工作

作者

王阳

济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经济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多维风险挑战,传统审计模式已难以满足复杂业态管控需求。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前置风险评估环节,将审计资源精准配置于高风险领域,实现从被动查错到主动防控的转型。本文立足行业特性,系统梳理风险识别维度与评估技术,构建覆盖审计全周期的标准化实施框架,助力企业构建科学高效的审计治理体系。

一、风险导向下建筑施工企业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

(一)常见审计风险类型剖析

1.市场风险

建筑市场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性,其价格形成机制受宏观经济周期律、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机制及区域供需错配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当经济下行期需求曲线向左平移,施工企业为维持市场占有率,易陷入“低价中标”的囚徒困境,被动接受边际利润为负的项目合约。

2.合同风险

建设工程合同的诺成性与要式性特征,决定了条款瑕疵必然引发履约争议,如付款条款中的计价模式选择对工程款结算影响深远,固定总价合同在物价大幅波动时易出现“显失公平”情形,单价合同则可能因工程量计量规则模糊引发争议。合同变更管理中的“工程签证黑洞”现象尤为突出,未履行分级审批的设计变更往往导致实际成本突破概算红线。

3.工程质量与安全风险

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符合海因里希法则的统计规律,其经济后果呈现“长尾效应”,其直接损失包含事故救援、修复重建等显性成本,而企业声誉受损导致的市场准入受限、融资成本上升等隐性成本更具破坏性[1]。

4.财务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运动呈现“前垫后收”的特殊形态,其营运资金管理受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回收期等关键指标影响显著。当客户集中度较高时,单个业主的信用风险易引发系统性资金链断裂。成本核算的复杂性源于间接费用的多维度分摊,传统的工时比例法难以准确反映现代施工技术的成本动因。

(二)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方法应用

1.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平衡计分卡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解构。外部环境指标可量化为行业景气指数、政策合规偏差率、地缘政治风险指数等;内部环境指标通过公司治理指数、内部控制缺陷密度、员工胜任力指标等进行计量。项目管理流程指标中,市场份额变动率反映企业竞争位势变化,合同合规性指标可分解为条款完整度、变更审批及时率、履约保证金覆盖率等二级指标,形成层次分明的风险评估矩阵[2]。

2.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风险因素间的复杂关系转化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方根法或特征向量法求解权重向量,确保权重分配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隶属度函数将定性风险因素转化为定量评价,通过加权平均型算子进行合成运算,最终输出风险等级的模糊分布。为提高评估准确性,可引入灰色关联分析,对风险因素与企业绩效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更精准地识别关键风险点。

二、科学规范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立项科学化

1.基于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项目

风险评估结果的量化输出为审计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依据风险热力图的可视化呈现,将风险值处于红色预警区间的项目优先纳入审计计划。大型 EPC 项目因涉及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其技术接口风险、合同界面风险显著高于传统项目;新开拓市场项目面临的政治风险、文化差异风险需要特殊评估,这些项目应作为审计重点对象[3]。

2.结合企业战略与目标

审计立项需契合企业战略地图的关键成功因素,对实施“双碳”战略的企业,应重点审计绿色施工技术应用项目;对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需

关注 BIM 技术应用的效益实现情况。通过战略审计,不仅要确保资源配置向战略优先级倾斜,还要验证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缓释措施有效性。

(二)审计实施规范化

1.审计程序标准化执行

审前调查阶段运用 SWOT 分析框架全面评估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结合初步业务活动获取的信息,运用重要性水平分配模型制定审计方案。现场审计采用穿行测试验证业务流程的完整性,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对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证据评价遵循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双重标准,确保审计结论具有合理保证。

2.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

大数据分析通过构建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关联模型,运用异常值检测算法识别潜在风险点,如通过供应商付款周期异常波动发现商业贿赂线索。BIM 技术的 5D 模型整合了时间、成本维度信息,审计人员可通过虚拟建造模拟发现设计缺陷导致的成本超支,实现从传统抽样审计向全样本审计的转变。

3.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三级复核制度在实务中表现为项目经理的过程复核、部门经理的专业复核、总审计师的合规复核,各层级复核重点分别聚焦于审计程序执行、专业判断合理性及报告合规性。通过建立审计人员能力矩阵,明确不同审计任务的胜任能力要求,确保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业务全流程。

(三)审计成果利用与整改强化

1.审计报告深度分析与建议

运用因果分析图法对审计发现进行根源追溯,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构建问题成因模型。针对合同管理缺陷,可建议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付款条件;对于成本失控问题,可提出建立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路径。在审计报告中,不仅要揭示问题,还要对问题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潜在影响。

2.推动审计整改落实

整改跟踪机制需建立 RACI 责任矩阵,明确问题整改的责任人(Responsible)、审批人(Accountable)、咨询人(Consulted)、告知人(Informed)。采用 PDCA 循环进行整改过程管理,通过定期的整改进度仪表盘展示,对整改不力的部门启动问责程序,确保问题整改形成闭环。为提高整改效果,可引入整改效果评估机制,对整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量化评价,及时发现整改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3.成果转化与应用

将审计发现的风险点转化为内部控制缺陷库,通过风险矩阵重新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优化控制活动设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将审计识别的新风险纳入风险偏好体系,调整风险承受度指标。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置审计整改完成率、内控缺陷减少率等关键绩效指标,实现审计成果向企业治理效能的转化。

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凭借建立风险量化评估模型与标准化作业流程,实现审计工作与战略目标的深度融合。实践表明,只有持续完善风险识别机制、创新数字化审计手段、强化整改闭环管理,才能将审计成果转化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蒲立鹏.建筑施工企业“两金”管控的研究——以S 建筑施工企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5,(14):49-52.

[2] 周 亚 美 . 建 筑 施 工 企 业 财 务 精 细 化 管 理 研 究 [J]. 上 海 企业,2025,(05):63-65.

[3] 张 秀 娟 . 建 筑 施 工 企 业 的 税 务 管 理 及 风 险 控 制 [J]. 纳税,2025,19(1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