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电安全文化融入人才管理体系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作者

谢男泉 黄秀娟

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深圳市泊寓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0 引言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对核电的开发利用愈发重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电机组生产国和第三大核能市场,在核能行业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核电项目核准建设规模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年均获批机组数量稳定在 10 台以上,这一发展态势充分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核能领域的重要地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工业发展,明确提出"坚持安全发展、加快打造国家战略力量"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核安全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 年中国首部核安全领域的专门法律《核安全法》实施,明确要求核设施营运单位将核安全文化纳入管理体系,并赋予监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监督职责。《核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核安全文化建设列为重点任务,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理念。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提出核安全文化的核心要求和实践路径,推动行业形成共同价值观。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国内核电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再加上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核电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与行业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实现核电安全文化建设,进而实现核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 核电安全文化特点

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核电安全文化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它对于保障核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

1.1 核电安全文化与核工业发展紧密相连

在核电发展史上,核事故的发生大多与安全相关,而每一次核事故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安全文化建设[3]。作为我国核能发电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中广核集团始终将核电安全放在首位,形成了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安全文化理念,并不断加强安全文化的宣贯力度,全面提升全员安全意识,筑牢核电安全防线。

1.2 核电安全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不同于其他行业,核电行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行业壁垒高、技术更新快、专业要求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核电企业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才能保证核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4]。因此,在推动核电安全文化建设时,既要注重传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又要结合新形势下的行业要求进行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符合新时期核电发展需求的文化体系。

1.3 核电安全文化具有广泛性和动态性

一方面,核电安全文化贯穿于核电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涵盖设计、施工、运营各个环节;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变化、产业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核电安全文化也需要及时动态地进行更新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建立健全核电安全文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1.4 核电安全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安全是核电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构建核电安全文化体系中,明确员工的安全责任与义务,将安全文化作为核电人自觉行为准则的一部分,使员工真正成为核电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推动者和受益者,这对于确保核电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引导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为保障员工安全提供有效的思想保证。其次,可以营造浓厚的核电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对核电安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群体效应[6]。再次,可以持续强化员工的安全培训,提升员工安全素养,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核电事业发展需要。最后,可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电安全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培养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核安全管理团队。

2 核电安全文化融入人才管理体系的路径

2.1“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

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基础和前提。根据“海因里希法则”的启示,绝大多数事故都发生在工作人员个人失误之后。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必须从人这个最基本的因素入手,这也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之中。目前,我国核电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对安全文化的认知;二是安全知识水平不足,技能经验不足,安全能力不足;三是安全培训效果不佳,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员工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安全绩效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加强安全文化宣贯,强化员工安全意识,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核安全的重要性;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技能;再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引导员工行为、激发员工潜能的重要手段[7];然后,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平台,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在招聘环节,企业应当设计包含安全价值观评估的选拔机制,通过心理测试、情境模拟等方式,筛选出具有高度安全责任感的候选人。例如,可以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要求应聘者描述过去面对安全风险时的处理方式,评估其安全意识和决策能力。新员工培训应重点灌输核安全基础知识和企业安全价值观;在岗员工培训则应侧重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管理人员培训需要强调安全领导力和安全决策能力。培训方法也应多样化,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虚拟现实(VR)技术等手段,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企业应将安全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设置合理的安全指标权重。例如,可以实施“安全一票否决制”,对发生严重安全违规行为的员工取消当年晋升资格。同时,建立安全行为观察与反馈机制,鼓励员工相互监督、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通过这些措施,使安全意识真正内化为员工的思想自觉。

2.2 以识别为主线,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安全素养

为实现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人才队伍,公司聚焦“人员”这个关键要素,以提升全员安全素养为主线,深入开展了“三项活动”,即: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和推进标准化作业等措施,全面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养。

一是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建设氛围。通过组织观看安全警示片、编写并发放《核安全法》学习手册、举办核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对核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8]。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夯实安全基础工作。制定并实施《安质环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监督机制,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规范员工行为,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同时,大力推进班组建设,全面推行“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骨干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安全生产工作高效运行。此外,还定期开展安全专项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公司各项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9]。三是推进标准化作业,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水平。围绕核电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组织开展标准化作业培训,从设备设施、环境条件、操作规程等方面入手,编制了涵盖核岛土建施工、仪控调试、反应堆热工仪表、安全壳施工等领域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之成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工具。

2.3 通过强化培育,实现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战略同频共振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员工成长成才,既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和追求,也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如何让每一位员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都能与公司战略同频共振,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人才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是,通过建立基于“岗位画像”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能力提升、人才选用、梯队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形成有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10];二是,以项目制培训为抓手,持续推进技能提升工程,加强新员工岗前安全培训,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夯实全员安全素养,强化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学习,提高对核设施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有信仰、敢担当、勇创新、善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安全行为标准,将抽象的安全理念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范。例如,编制《员工安全行为手册》,详细规定各类岗位的安全操作流程、个人防护要求和应急响应程序,使员工清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四是,核电企业应建立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相结合的双向机制。正向激励包括安全绩效奖金、安全标兵评选、安全贡献特别奖励等;负向约束则包括安全违规扣分、安全警告、降级甚至解除劳动合同等措施。研究表明,适当的安全激励可以提高员工遵守安全规范的积极性,而明确的安全约束则能有效遏制违规行为。五是,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安全行为月”、设立“安全行为积分卡”、实施“安全伙伴计划”等活动,持续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管理层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安全行为,通过“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带动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范。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持续 21 天的重复行为可以初步形成习惯,90 天的坚持能使习惯稳定下来,因此这些行为引导活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3 案例分析

某核电企业实施的核安全文化引领绩效提升的 1831 模型(如下图所示),系统的将核安全文化贯穿于公司的整个管理体系中,贯穿于企业人才培养路径中,对于企业的人才选择、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同时特别强调 8 大核安全文化特征,这是与国家核安全文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是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生产业务流程中。 其中培育学习型组织对核电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核安全文化深化、技术风险防控以及行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在核能领域,学习速度必须大于风险演变速度。培育学习型组织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核电企业生存发展的“免疫系统”。中广核等领先企业已证明,唯有将学习基因植入组织血脉,方能实现“零事故”愿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制高点。

3 总结

综上,核电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安全问题的态度。当一个企业将核电安全文化融入人才管理体系中时,通过塑造积极的工作人员价值观、建立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良好的组织文化等方式,可以促进员工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提升其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水平,确保实现人的安全与核电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 贺敏, 袁泽 同, 田婧, 等. 多学科 视角 下核 电站 结构 健康 监测人 才培 养[J]. 高教 学刊,2024,10(20):167-170.

[2]徐守新.HL 公司新建三代核电厂运行人员培养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24

[3]邓干合,肖调兵, 张永良,等.我国核电站工程建设阶段的腐蚀管理建议[J].全面腐蚀控制,2024,38(01):81-86+95.

[4]陈捷,严学锋.三门核电:一流创新打造一流“智慧电厂”[J].董事会,2023,(04):14-21.

[5]吴旖旎.激励理论与工作嵌入视角下的 CNHD 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2

[6]张伟,刘晓梅.新建核电厂加快高层次人才建设的路径探析[J].现代企业文化,2022,(15):151-153.

[7]郭蕾.服务性国企的战略转型研究[D].福州大学,2021.

[8]单健,蔡祥鸣,肖德涛,等.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国际公关,2020,(12):320-321.

[9]冯胜华,马海涛,宋柳,等.1750MW 级核电封闭母线产业化项目研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8):41-42.

[10]夏虹,刘正,马福秋,等.“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模式探拓——校企协同在理论教学中的成效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