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高校教育中的分层密码
唐浩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与旅游管理学院
无数家庭将孩子高考金榜题名进入高校,视为改变孩子与家庭命运的转折点。然而,在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关闭的瞬间,一场隐形的人生突围战又会在大学校园内悄然开启。学子们拿到那张被汗水浸透的录取通知书,不过是这场大战的入场券。同处这场突围战的学子,有人对其中的规则早已熟悉,更多人却无人提醒,如同身处迷宫。《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身分化之谜》通过高校内的大量真实案例,揭开了高等教育中的残酷真相。
一、分数祛魅:新评价标准下的较量
人们通常认为,高考始终扮演着“最公平竞技场”角色。学子们凭借个人禀赋与努力获得考试分数进入高校,又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拥有同样光明的未来。事实上,即使同一所高校、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宿舍的学子在走出校园后的出路也完全不同。有人顺利找到工作,并不断升职加薪,创出一番事业;也有人毕业后迷茫困惑就业困难,不得不返回家中依靠父母接济度日。毕业生之所以面临如此截然不同境遇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其在校园阶段的各种经历与选择。对莘莘学子而言,分数在其进入大学前无疑是非常重要评判标准。然而,当其真正进入高校后,马上会发现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轰然崩塌,分数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要,此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面对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与要求,学子们很快就会分化为“目标驱动型”、与“直觉依赖型”两种截然不同状态。这种分化将在选课系统的界面上初现端倪,并将逐步扩大。有些学子像经验丰富的棋手,通识课、科研项目、企业实习被精心编织成通向顶尖学府或者大型企业的跳板。有人还会精心设计“课程组合套餐”,将通识课与专业课巧妙衔接,甚至提前布局海外交换项目。另一些学子却常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继续高中式的“全盘接受”,没有目的地接受所有课程,要么在琳琅满目的课程目录中迷失方向,跟着其他人的选择随波逐流。同一个高校的穹顶之下,几乎并存着两个平行世界。一个世界的学生从小熟稔学术沙龙的话语体系,能在开学初就准确识别哪些课程至关重要,并且巧妙地使用更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更高分数。另一个世界的学子还在为如何克服参与课堂讨论而紧张焦虑,他们的全部人生经验仅存在于各种题海之中。
在高校的围墙内,布迪厄笔下的“惯习”概念被具象化为两类群体:一类学生从小浸润在博物馆、国际夏令营中,无意识地将精英教育规则内化为肌肉记忆;另一类学生则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应试训练场,手握入场券却不知游戏规则。课堂生活之外,这两类学子在实习竞技场上展开的较量将更为残酷。当一部分学子还在寻找第一份家教兼职、超市促销员工作时,有些在校生已早早通过家族人脉进入顶级投资银行或金融公司实习。据统计,某投行暑期项目简历池中,父母职业与录取率呈现出惊人的相关性,其中金融从业者的子女的录取概率远高于农民子弟。另据统计,拥有更高家庭社会资本的学生,获得名企实习机会的概率远高于寒门学子。这种马太效应在校园生活后期的保研推荐信、出国交流名额竞争等环节中不断强化,形成难以逾越的阶层护城河。
二、制度性区隔的再生产:教育公平的困境
这些数据不仅彻底冲击了“学历改变命运”的朴素观念,还暴露出教育系统具有扩大社会分层的工具属性。高校学子之所以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其家庭是否拥有足够多的文化资本。所谓“家庭文化资本”不仅包括家庭父母与主要亲友的工作类型、经济收入,还包括其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等等。不同阶层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占有程度是不同的,阶层越高,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对孩子继续升学或就业起到积极作用就越大。反之,如果父母所属的阶层较低,又或者他们失业或正在待业等,其子女的就业率和升学率就会相对较低。这种家庭文化资本通常能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又重大的影响,又会使学子们在校园内持续形成制度性的区隔。
这种区隔在高校生活中不断加深,加速了学子们的分化。某重点大学“新生导师制”的田野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团队的人员构成无疑暴露出制度性区隔的残酷真相。学校内的教授往往更倾向选择城市背景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因为这些学生“更懂学术社交礼仪”。这种隐性的筛选机制也会在校内的各类科创竞赛、学术沙龙中持续发挥作用。例如某高校创新创业大赛评委坦言,能够清晰阐述商业模式的学生,所拥有的商业思维往往源自从小观摩父母经商的经历,这是再优秀的课堂教学也难以复制的。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内学生组织的权力图谱更具隐喻性,也更能说明问题。据某校学生会主席团的家庭背景调查显示,近五年当选者中 76% 来自省会城市以上家庭。这些学生个人不仅拥有出色的组织能力,更深谙“资源整合”之道。他们能轻易调动校友资源举办高端讲座,也能娴熟运用社交媒体为组织的活动造势。这些能力背后,是这类学子家庭经年累月积累文化资本的带来的结果。
在高校生活尾声的保研面试现场,这种区隔产生的影响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当寒门考生还在机械背诵专业知识点时,不少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已经能与考官畅谈《经济学人》最新社论。据某高校研究生院的数据显示,保研成功的城市学生中, 68% 曾在本科期间参与过教授课题,而这个比例在县镇出身学生中仅为 9% 。拥有更多家庭文化资本的学生甚至能在大二前就能完成“学术竞赛——论文发表——教授推荐”的黄金三角布局,为之后继续深造铺平道路。相比这类学子,寒门学子进入高校后大多如同闯入迷宫的困兽,要么延续填鸭式学习的老路,要么在缺乏引导的情景下蹉跎时光。这种学术参与机会的差异,还会转化为考研面试环节不同的学术气质,从而影响最终录取的成功率。更残酷的是,这种优势具有自证性,越是从容的应试者越容易获得教授青睐,进而会得到更多科研机会,形成优势积累的闭环。两类学子们在保研过程中认知落差,本质上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不对称,而是文化资本积累的鸿沟。
三、制度性救赎的可能性:困境中的破窗之光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文化资本积累的鸿沟并非不可突破。一些缺乏文化资本的寒门学子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惊人的策略智慧,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据某高校的跟踪研究显示,能够实现阶层跨越的学生中, 89% 都掌握了将生活经验与学术话语对接的能力。比如有位学子将其在工地搬砖的经历转化为土木工程创新方案,并被运用到实践生产当中。又如有位出身县城的女孩通过观察菜市场摊贩总结出传播学模型,实现了学术和实际生活的创新。这些学子试图将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结合起来,将自己原有的“劣势”转化为独特视角。
在校园生活中,有些学子也能主动从“直觉依赖型”调整为“目标驱动型”生活方式。这类学生能自主了解大学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规则,逐渐主动、有意识地规划生涯目标,并且开始管理自己实现目标的路径。在某大学的社会学课堂里,来自云南山区的一位同学正在经历认知框架的重构。当他意识到自己始终在用“做题家”思维应对大学生活时,开始有意识地突破舒适区。其不仅加入模联社团锻炼表达,主动联系教授参与田野调查,甚至省吃俭用参加海外学术会议。这种艰难的认知转型,被作者称为“文化穿越者的觉醒时刻”。然而,仅仅依靠个人努力实现这种突破无疑非常艰难。这种艰难的认知转型需要经历堪比文化断肢的痛楚,他们必须亲手拆解应试教育塑造的思维定式,并在精英话语体系与底层生活经验之间架设危险的独木桥。
好在国内不少高校逐渐认识到这种制度性区隔的存在,并且做出了一些积极尝试。例如某高校曾开办试点“学术素养补偿计划”,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通过系统的文献阅读训练、学术写作工作坊以及模拟国际会议,校内寒门学子的论文发表率将提升40% 。这证明家庭文化资本的鸿沟是能被调整的,其代偿机制完全可能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更具创新性的实践来自某师范院校的“经验资本化”项目。该项目鼓励学生将送外卖、流水线打工等生存经历转化为田野调查素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术转化。当下这些带有经历体验的文章反而因其贴近生活、独特视角频频斩获大奖。这种尝试不仅打破了文化资本取决于家庭出身的固有认知,还开创了基层生活经验学术化的新范式。
四、结语
在该书的尾声,作者带我们走进了某高校的 *24 小时自习室”。凌晨三点的灯光下,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以相似的姿势伏案疾书。这个充满隐喻的画面提示我们,教育的真正公平,不是起点意义上的人人平等,而是让每个奋力突围的个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方法。当制度设计开始正视并补偿那些隐形的文化沟壑,当寒门学子不必再为掌握学术社交礼仪而惶恐,教育的灯塔才能真正照亮每个追寻者的航程。高校阶段的教育生活,理应成为帮助每个生命更加美好的经历。那些在教育迷宫中左突右冲的年轻身影,那些在简历包装与绩点计算中精打细算的生存智慧,都在提醒我们一个残酷而温暖的真相:教育分层的坚冰或许难以彻底消融,但每个觉醒者的突围轨迹,都是对系统最有力的叩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这样的现实,更在于它让我们相信——很多人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存在带着痛感前行的勇气。
作者简介:唐浩,男,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