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情境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王雯兰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平润实验小学校
引言:美术课程是小学艺术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课程,教师为确保学生感受国画的魅力,并能深度挖掘国画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必须转换传统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探索、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激发学生艺术想象的目标,于国画教学中设计多元化的游戏情境,使学生沉浸式欣赏艺术,并在趣味实践中积攒经验,于无形之中夯实美术基础。
一、设置国画创作探秘游戏,建立自主鉴赏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且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性艺术鉴赏、情绪释放、语言表达机会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在此教育目的下,教师可以将“探秘”设为基础教学的主题,带领学生探寻文房四宝的奥秘、解析“墨分五色”的意义、挖掘绘画线条灵动之美,设计丰富以师生互动为载体的游戏情境,用充满“未知”的游戏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再以选择、实验、创造等为主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艺术鉴赏,看到国画的多样之美,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例如,在人美版二年级上册“水墨游戏”的第 1 课《宣纸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认识文房四宝”游戏情境,教师将文房四宝分别放在不同的“神秘宝盒”里,每名学生随机抽取宝盒,并在蒙眼打开后通过触摸说出宝盒中的物品,并猜测其用途,在全体学生挑战完毕后,教师自然完成对实操活动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借助文房四宝作画。
二、设计接力创作游戏情境,提高艺术理解能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想象力旺盛,教师在教学期间,为促使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减少课堂限制,以创造轻松愉快氛围为目标,制定趣味化、开放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整体教学效果[2]。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在明确课程主题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使组内成员依次根据对主题的理解作画,后一名学生要尝试解读前一名学生的创作理念,在维持创作理念一致性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与创新实践,在依次传递中完成整幅作品,从而自然实现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力。例如,针对人美版二年级上册“水墨游戏”
的第 2 课《好玩的水墨》教学改革中,教师依托于教材中“创新实践”板块,组织接力绘画的游戏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以“恐龙”“山丘”“兄弟”“行走”为主题进行接力绘画,鼓励学生用剪贴、添画等方式使作品更有创意、彰显个性,学生则在实践中总结水墨画的特点,并享受创作的乐趣,维持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科融合闯关游戏设计,深化文化传承意识
国画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教师在教学期间,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绘画技法,更要挖掘这些拓展元素,以选择闯关、实践闯关等方式设置游戏情境,不断开阔学生的艺术学习视野,使其在好奇心与竞争意识的双重驱动下,积极参与预习,在主动探索与深度学习中,实现综合成长。教师在设计学科融合闯关类游戏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学习经验,借助简单的诗词鉴赏、故事匹配等方式营造愉快的游戏氛围,使学生了解国画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艺术发展之间的关联,使其在持续的挑战中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自然生成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设置部分需要小组合作的闯关游戏,使组内成员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想法,在知识互补、跨学科深层探索中,开放艺术思维,在思辨、创作中理解国画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建立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
结论: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以强化学生创新、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对国画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探谜、创作、闯关等多元化的文化情境,使学生全情投入学习国画知识,从而在创新与创造中夯实知识基础,实现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教师应继续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效为目标,灵活使用游戏情境教学法,创新多种游戏形式,确保教学活动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况下呈现特色,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游戏期间深化文化认知、担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林 巧 凤 . 美 术 教 学 中 的 国 画 教 学 策 略 刍 议 [J]. 成 才 之路,2023,(05):121-124.
[2]程仓花.助力“双减”赏国画,学传统——基于水墨游戏的国画教学实践[J].智力,2022,(3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