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航海模型科技教育校内外一体化实践研究
刘玲玲
沧州市黄河路小学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
一、引言
新时代小学科技教育愈发强调实践育人,推动校内外资源协同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注重校内外结合的要求相契合。航海模型教育凭借独特的实践属性,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动手能力方面作用显著。然而,目前教育实践中仍面临校内教学与校外活动脱节的困境。因此,研究聚焦小学航海模型科技教育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拟深度探索有效的衔接路径,从而为深化科技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二、校内外航海模型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校内外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来看,小学校内航海模型教育多以科技课、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教学内容侧重于模型组装基础,多依托现有教材、教具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时受学期计划限制,每周仅安排 1-2 课时,致使学生实践深度严重不足。且部分学校仅配备了简易的航海模型活动室,设备设施更新相对滞后。对于校外教育而言,主要涵盖培训机构短期课程、科技馆体验活动等,侧重于趣味操作如模型竞速游戏等。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需求
对于校内外航海模型教育,目前存在显著断层现象。从教育资源来看,校内教具重复采购与校外高端设备闲置并存,缺乏共享机制。在教育内容层面,校内教育重理论轻创新,校外教育则重体验轻基础,知识点重复或脱节,如校内教浮力原理时,校外已开展模型航行实践。此外,小学校内外航海模型教育评价体系相割裂,校内以作品主要以完成度为标准,校外侧重活动参与率,尚未形成综合性评价标准。
三、一体化实践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实践模式设计与构建
在小学航海模型科技教育中,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模式主要以协同育人为核心,构建了涵盖目标、内容、资源、评价的四维联动框架。在目标设定中,航海模型科技教育校内聚焦基础科学知识、规范操作技能,例如认识船的结构、掌握模型组装步骤;校外则侧重拓展应用、创新实践,类似开展航海模型竞速赛、设计个性化船模等。校内外教育共同形成了基础巩固、拓展提升的递进关系,较好地契合小学生基本认知规律。
在内容体系层面,采用三阶递进式设计方案。其中小学低年级以校内趣味启蒙为主,通过拼装简易纸质船模激发兴趣,校外配套科技馆航海模型展览参观;中年级校内开展航海原理教学,结合浮力实验讲解船的航行原理,校外则大力组织模型制作工作坊,开展木质船模组装等相关活动;对于高年级,校内聚焦综合设计,主要引导学生绘制船模设计图,校外则开展航海模型挑战赛,用以检验教育实践成果。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建立了校馆社联动机制。由学校提供基础教室、师资等,科技馆开放航海模拟实验室,社区少年宫共享专业工具。同时加快开发航海模型科技教育线上资源库,收录校内外教学视频、课件及活动方案,供师生随时调取。
(二)具体实施过程与做法
在小学航海模型科技教育校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初期,先进行调研摸底,发放问卷了解 3-6 年级学生对航海模型的认知程度,走访周边科技馆、培训机构,明确可利用的校外资源。基于调研结果,召开校内教师、校外辅导员、家长代表三方会议,敲定《小学航海模型一体化教学指南》,划分各年级教学重点。
在校内教育中,实施课内外结合方式。每周 1 节科技课专门讲解航海知识,课后兴趣小组开展模型制作,如三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船的浮力原理后,兴趣小组用泡沫板制作简易小船并测试载重。每学期则开展航海模型文化周活动,邀请校外辅导员进
校指导,展示校外活动优秀作品。
在校外教育中,则注重分层次联动。可尝试与科技馆合作开设每月 1 次的航海探秘实践课,四年级学生在科技馆使用航海模拟器体验航行;同时联合社区少年宫开展小小造船师系列活动,五年级学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完成木质帆船模型组装。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校内学习—校外实践衔接卡,学生在校内掌握的知识点需在校外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如校内学完船舵原理后,在校外调整模型船舵并记录航行效果。
四、实施效果与反思改进
(一)实施效果评估分析
从学生发展来看,参与一体化实践的学生科学兴趣提升显著,课后主动查阅航海资料的人数较之前增加 60% 。在能力方面,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五年级学生独立完成复杂船模组装的成功率由 35% 提升至 72% ,且可灵活地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调整船身重量优化航行稳定性。问卷调查显示, 85% 的学生认为校内外活动结合可使自身“更懂航海知识”。
从教育协同的视角出发,校内外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学校航海模型教具重复采购率下降 40% ,科技馆航海实验室周末使用率提升至 90% 。教师与校外辅导员的合作更加紧密,联合开发出 12 个特色教学案例,如《从纸船到木船——浮力原理实践课》。从教学质量来看,一体化教学模式助力航海模型教学形成更为完整链条。低年级学生经过启蒙后,中高年级参与进阶学习的比例提高 55% ,避免教学断层问题。
(二)问题反思与改进策略
在小学航海模型科技教育校内外一体化实践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先是时间协调困难,部分校外活动与学生周末兴趣班冲突,参与率波动较大,尤其低年级学生缺勤率达 20% 。同时教学梯度衔接精准度不足,校外辅导员对校内教学进度掌握不足,偶尔出现知识点重复讲解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下的改进策略。即可加快建立弹性时间制,尝试与校外机构协商开设周三下午、周六上午两批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开发教学进度共享表,每周由校内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校外辅导员据此调整教学计划,避免重复;在此基础上细化评价标准,将作品评分分为设计合理性、制作精细度、航行效果等 5个维度,各维度均设定具体的打分细则,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评分监督。
五、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构建了小学航海模型科技教育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模式,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递进式教学链条。尽管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时间协调等问题,但经改进策略优化后,一体化教学模式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研究为小学科技教育校内外融合提供实践范例,于推动小学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白欣雨, 孙莉萍. 威海市塔山小学科技教育蓬勃发展之路[N]. 山东科技报,2025-06-11(003).
[2]王梦倩,李秀菊.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突破之路——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的实践[J].中国科技教育,2025,(03):48-49.
[3]翁春花.以“工匠”之名解科教之问——上海市闵行区汽轮科技实验小学科技教育的积极探索[J].教育,2025,(05):24-26.
[4]肖倩.激发探究热情培养科学思维——仙桃市第二实验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初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0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