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胸痛中心模式的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郑涛 张翠翠 张颖周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急诊门诊 山东济宁 2721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急诊科常见危重症之一,以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特征,疾病发生后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胸骨疼痛、心力衰竭等,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需要在患病后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研究发现[1],科学有效的急诊护理服务可提升整体救治效率,并改善预后效果,因此在AMI 患者救治中首先需要对急诊护理实施优化,通过对急救护理及环节的调整,促使整体急救效率得到提升通过缩短各个环节救治时间,提高急救效率。近年来随着整体诊疗技术的提升,医疗机构致力于增进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护效率,特设快捷治疗路径并建立专业的胸痛治疗部门,此部门通过整合医疗、管理资源,实现多专业协同工作,以此提升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在胸痛治疗部门的管理模式下,急诊护理内容得到改善,形成临床新型护理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运用医院的丰富资源,发挥跨学科合作的优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急诊护理,同时深入评估此护理方案的价值,本文选取2022 年2 月—2023 年8 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2—2023.8 在本院确诊为AMI 患者68 例。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2 组。对照组(34 例):女14 例、

男 20 例,病程 2\~8h,平均( 4.11±0.24 )h;年龄 54\~78 岁,计算均值为( 65.41±4.84 )岁;心功能(NYHA

分级):I 级/II 级/III 级分别为 7/16/11。观察组(34 例):女 15 例、男 19 例,病程 2\~8h,平均( 4.18±0.28 )

h;年龄54\~78 岁,计算均值为( 65.54±4.46 )岁;心功能(NYHA 分级):I 级/II 级/III 级分别为 8/16/10。两

组4 项资料比较 P>0.05 ,可比。本研究上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YL2023070)。1.2 排纳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19 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相关标准;(2)知情并同意参与该研究;(3)胸痛病程≤24h;(4)年龄在20 岁及以上;(5)临床资料齐全;(6)意识清晰;(7)初次发生心肌梗死。

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障碍;(2)精神及心理疾病;(3)凝血功能障碍;(4)脑血管疾病;(5)视力、听力减退,无法积极配合。

1.3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1)设立专门的分诊台,对胸痛患者进行快速分诊,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既往疾病等情况,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给予患者心理安抚,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2)对需要转运的患者进行转具运前评估和准备,确保患者病情稳定,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护,确保患者病情不出现恶化,将患者安全转运至目的地后,与接收方进行详细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续的诊疗服务。(3)病情观察,要求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人员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电图波形,观察ST 段、T 波等指标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心电图表现,如ST 段抬高、T 波倒置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医护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变化情况。

观察组开展基于胸痛中心模式的优化急诊护理:(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需要识别和评估急诊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这包括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设备设施的可靠性以及医院内部的管理制度等,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明确各级医护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操作要求,同时还需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此外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2)多学科协作,建立跨科室的协作机制,明确各科室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团队协作效率。(3)优化硬件设备,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诊疗要求,对急诊科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需要确保急诊科的设备设施齐全、先进、可靠,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同时还需要加强急诊科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病历、影像资料等信息的共享和传输,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4)优化接诊分诊流程,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实现患者信息快速录入和共享,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快速判断病情,将患者分流至相应诊疗区域。(5)定期总结与持续改进:定期对胸痛中心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加强与其他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4.1 救治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

1.4.2 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梗死、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 ×100%[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用例数 Ξ(Λn) 和率 (%) )表示,行χ2 检验;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救治时间)用( )表示,组间对比使用独立t 检验,组内对比使用配对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救治时间

观察组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 )。见表1。

表1:两组救治时间对比( x  s )

2.2 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

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促进其生存质量恢复[10]。

表2: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对比(n,%)

观察组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2 例,发生率5.88%(2/34),低于 23.53% (8/35) ⋅P<0.05 )。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证实胸痛中心模式下对急诊护理进行优化应用在AMI 急救中可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究其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急,初期可能会表现出胸闷、心跳不定、呼吸急促等症状,倘若不即时接受医疗干预,可能引发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临床研究指出[5],AMI 的治愈效果与救治速度密切相关,因此采纳合理有效的护理手段,对保障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极为关键[6]。

本研究显示,就观察组而言,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可见AMI 急救中在胸痛中心模式下对急诊护理进行优化可行性较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急救护理中存在等待时间长、诊断时间慢等问题,从而影响救治效率及救治效果,而在胸痛中心模式下开展优化急诊护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胸痛中心可以建立快速通道,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其次胸痛中心可以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救治效率[8];并在急救同时为患者提供胸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疾病,达到改善预后效果的目的[9]。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可见胸痛中心模式下对急诊护理进行优化应用在AMI 急救中有效性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和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适应和成长的能力,应用胸痛中心模式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从而提高其心理弹性,此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弹性,在提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模式下对急诊护理进行优化应用在AMI 急救中可提高整体生存质量,值得借鉴与实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急诊科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胸痛中心模式,加强急诊护理的优化和管理,以提高急救效率和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Xinqin Z,Junyuan Y,Xing W,etal.Shenxiang Suhe pill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serum metabolites in ra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Pharmaceutical biology,2024,62(1):11-1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3]闫丹丹,梁如,邓兵,等.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5):630-633,651.

[4]刘淑红.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中文译本的信度、效度、反应度[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3.

[5]张一非,李梅,黄丹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4,5(5):439-442.

[6]王佳.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负面情绪和预后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10):2957-2959.

[7]郑丽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时间、预后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17):113-116.

[8]黄训平.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3):148-151.

[9]成冬梅,周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评《实用急危重症处理流程第二版》[J].世界中医药,2023,18(14):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