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说苏州: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

作者

张宇雯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更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苏州园林作为苏州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布局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如对称、比例、几何图形、数量关系等,为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本土化素材。将苏州园林与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相结合,既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又能依托本土文化增强学习的亲切感与趣味性,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传承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本土化实践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学习多以课本例题、习题为主,内容相对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而本土化项目式学习以苏州园林这一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场景为背景,将数学问题融入园林布局的探索中,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园林的过程中接触数学、运用数学,能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抽象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本土化项目式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结合,在苏州园林主题的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比例、对称等知识分析园林布局特点,解决“园林中某一区域的对称设计有几种形式”“亭台与假山的距离比例符合什么数学规律”等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逐步掌握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应用素养。

(三)增强学生本土文化认同

苏州园林承载着苏州的历史文化与造园艺术,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仅探索其中的数学问题,还会了解园林的历史背景、造园理念、文化内涵。通过对园林布局与数学元素的关联分析,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知,进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苏州园林主题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构建

(一)挖掘园林中的数学元素,确定项目主题

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系统挖掘苏州园林布局中的数学元素,确定具体项目主题。例如,针对“图形的运动”单元,可确定“探寻苏州园林中的对称之美”主题,聚焦园林中门窗、亭台、花坛的对称设计;针对“比例与比例尺”单元,可设计“绘制苏州园林局部区域比例图”主题,依托园林中建筑、道路、水景的实际尺寸与比例关系展开;针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单元,可确立“盘点苏州园林中的几何图形”主题,引导学生识别园林中常见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及其组合形式,确保项目主题既贴合数学教学内容,又紧密关联园林文化。

(二)设计阶梯式探究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设计阶梯式的项目探究任务,明确各阶段学习目标。低年级学生可聚焦基础数学元素的识别,如任务“找出拙政园中3 处含有正方形的建筑部件,并记录下来”,目标是掌握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中年级学生可开展简单的数学分析任务,如“测量留园某一长廊的长度与宽度,计算其占地面积”,目标是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高年级学生则可进行综合性探究任务,如“分析狮子林假山路径的设计是否符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原理,并用文字说明理由”,目标是综合运用几何知识与逻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让不同年级学生都能在项目学习中获得适配的成长。

(三)搭建“情境—探究—展示”框架,规划学习流程

搭建“情境导入—任务探究—成果展示”的项目学习流程框架。情境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苏州园林纪录片片段、展示园林布局图片,结合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园林中的数学元素,激发探究兴趣;任务探究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通过查阅园林资料、实地观察(或观看园林实景视频)、测量模拟数据、讨论分析等方式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全程提供指导;成果展示环节,组织学生以PPT 汇报、手抄报、模型制作(标注数学元素)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发现的园林数学问题与解决思路,形成完整的项目学习闭环。

三、苏州园林主题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

(一)课堂内的项目导入与任务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苏州园林里藏着哪些数学秘密”的问题导入,结合园林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园林中的对称、几何图形等元素;随后根据项目主题,将探究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明确每个任务的要求与完成时间。例如,在“探寻苏州园林中的对称之美”项目中,将任务分解为“收集3 个园林对称设计案例”“分析每个案例的对称类型(轴对称/中心对称)”“总结园林对称设计的作用”,并为学生提供任务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如资料收集员、分析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确保探究任务有序推进。

(二)课外的实践探究与资料收集

课外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家长陪同下前往苏州园林实地观察,用相机拍摄含有数学元素的布局场景,测量相关数据;若无法实地观察,则通过查阅苏州园林官方网站、纪录片、书籍等资料,收集园林布局图片与文字信息,分析其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绘制苏州园林局部区域比例图”项目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获取园林某一区域(如荷花池与周边建筑)的实际尺寸,再根据所学的比例尺知识,确定合适的比例尺,绘制出比例图,并在图中标注出关键的数学数据与几何图形。

(三)课堂外的成果展示与交流评价

完成课外探究后,回到课堂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评价。各小组依次展示探究成果,如汇报“苏州园林对称设计案例分析”、展示“园林局部区域比例图”;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与补充,如“你们发现的对称案例中,有没有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设计”“绘制比例图时,如何确定比例尺才能让图形更清晰”。教师则从数学知识运用的准确性、探究过程的完整性、成果展示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鼓励学生分享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最后综合学生的探究表现、成果质量、交流情况给出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结束语

以苏州园林布局中的数学问题为载体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本土化实践,是数学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有益探索。通过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数学素材,构建适配的项目学习框架,开展课堂与课外结合的探究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未来,还需进一步拓展本土化素材范围,优化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细节,让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更贴合学生需求、更具本土特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本土文化的传承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性评价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5,41(09):28-32.

[2]胡晓慧.项目式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5):34-37.

[3]叶彧琛.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5,(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