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朋辈心理互助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谢丽芳 陈荣锋
1 惠州中学 516000 2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516083
引言:
广东初高中心理教育无固定教材,易出现五育协同不足、传统教师主导模式难覆盖学生隐性心理需求的问题。初高中学生青春期对朋辈信任度高,基于积极心理学等理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与“五育融合”结合的育人模式,可破解困境,为一线心理教育提供实用路径。
、模式构建背景与核心内涵
在初高中心理教育实践中,广东地区无固定教材的特点,既为个性化育人提供空间,也面临“目标分散、协同不足”的挑战——德育侧重价值观引导却易脱离学生真实心理需求,智育关注学业却忽视学习心理调适,体、美、劳育的心理育人价值更常被忽略。同时,初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朋辈的信任度远高于成人,传统“教师主导”的心理干预模式难以全覆盖学生隐性心理需求。基于此,本模式以“朋辈心理互助”为载体,将“五育”目标与心理学理论深度融合: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通过朋辈间的支持互动,在德育中培育同理心,在智育中缓解学业焦虑,在体育中强化抗压能力,在美育中提升情绪感知力,在劳育中塑造责任意识,最终实现“以朋辈互助为桥,以五育融合为径”的心理育人目标,适配初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中侧重生涯规划与学业压力,初中侧重人际交往与自我认同)。
二、模式核心架构与实施路径
本模式采用“三级朋辈互助网络+五育融合活动矩阵”的架构,分高中、初中两个学段差异化实施。“三级朋辈互助网络”即“学生—朋辈心理委员—心理教师”构成的分层协作体系。“五育融合活动矩阵”是五大育人目标和心理育人的融合模式,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例如:由初高中各班筛选1-2 名情绪稳定、善于倾听的学生,经系统专业培训后,负责日常观察班级同学心理状态,如高中关注同学“月考后情绪低落”“生涯选择迷茫”,初中关注“同伴矛盾”“适应新班级困难”,每周向心理教师反馈情况,建立“学生-委员-教师”的快速响应通道。例如:某高中在高三学段选拔朋辈心理委员,开展“学业压力互助小组”,委员运用正念减压法,带领同学每天课间进行 5 分钟呼吸训练,缓解考前焦虑。高中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组建“高二带高一”小组,由高二学生分享“选科经验”“时间管理方法”,结合职业兴趣霍兰德测试,帮助高一学生探索自身职业倾向;初中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组建“初三带初二”小组,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化解同学误会”“拒绝不良诱惑”等场景,提升初二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模式教学与实践策略
在实践层面,教师可以设计五育融合活动矩阵,深化育人实效。德育方面,基于共情理论,开展“朋辈互助德育实践”:高中组织“残障体验日”,学生蒙眼由朋辈搀扶完成“上下楼梯”“取书本”等任务,之后分享感受,理解“弱势群体的困境”,培育社会责任;初中开展“感恩书信漂流”,学生给帮助过自己的朋辈写书信,在文字交流中强化“被支持感”,提升人际信任度。实践效果 :某高中实施后,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频次较之前提升 40% ,心理量表显示“共情能力”得分显著提高。
智育方面,结合学习心理学,设计“学业互助活动”:高中朋辈小组开展“错题互助分析会”,学生互相讲解错题,用“归因训练”引导同伴将“考差”归因为“方法不当”而非“能力不足”,减少学业自我否定;初中开展“学习目标拆解”活动,由朋辈帮助同学将“期末进前 10 名”拆解为“每周掌握 2 个薄弱知识点”,用小步子原理降低目标压力,提升学习动力。
体育方面,依托运动心理学,开展“体育互助挑战”:高中组织“朋辈接力赛”,要求学生在跑步中互相鼓励,赛后分享“坚持不下去时朋辈的一句话如何给自己力量”,强化抗挫折能力;初中开展“团体跳绳”活动,通过“一人失误全员重来”的规则,让学生在协作中理解“接纳同伴不足”,减少人际指责,提升团队凝聚力。参与活动的初中学生中,85% 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更愿意主动沟通解决”,情绪调节能力明显提升。教师可以运用审美心理学, 提升情绪感知与表达能力。
美育方面,设计“美育疗愈活动”:高中朋辈小组开展“音乐情绪分享会”,引导学生解析缓解压力的歌词和歌曲,提升情绪表达能力;初中开展“班级涂鸦墙”活动,由朋辈共同完成主题绘画,在色彩与线条中释放情绪,减少“不愿说出口”的心理困扰。
劳育方面,基于劳动心理学,开展“劳育互助实践”:高中组织“校园公益岗”,朋辈结对完成任务,通过“看到自己整理的书架被同学使用”,强化自我价值感;初中开展“家庭劳动互助”,强化劳动背后的亲情认同和成就感,减少“无用感”的负面认知。
结语:
总之,基于朋辈心理互助的“五育融合”心理育人模式,立足广东初高中心理教育无固定教材的实际,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朋辈互动为载体,将“五育”目标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感知的心理活动,既解决了传统心理教育“单向灌输”的局限,又激活了“五育”的心理育人价值。未来,需持续优化朋辈培训与学段适配性,让模式更贴合一线教学实际,真正成为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张丽 池丹丹: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教育 2024(04):12-18
[2]张裕遵:基于“三全育人”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2023(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