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导向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杨阳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小学 22601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愈发注重“德育为先”与“因材施教”的结合。阅读作为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培养的任务,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然而,传统阅读教学常以统一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开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德育需求,导致阅读教学的德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德育导向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需求,为其定制个性化阅读方案,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道德力量、形成正确价值观。

一、德育导向下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与育人价值

(一)核心内涵:以德育为引领,以个性为基础

该教学模式以德育目标为根本引领,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责任担当等德育内容融入阅读教学全过程,确保阅读教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展开;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兴趣、知识储备、思维特点与道德发展阶段,为不同学生设计差异化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与阅读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中,实现语言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同步提升,真正做到“德育”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二)育人价值:提升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

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蕴含德育元素的文本,如讲述英雄事迹的故事书、传递传统美德的寓言集等。通过沉浸式阅读,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道德理念,逐步形成清晰的道德认知;同时,文本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感受人物高尚品格的过程中,自然培育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积极道德情感,为后续道德行为的养成奠定情感基础。

(三)育人价值:强化道德实践,健全学生人格

德育导向下的个性化阅读并非单纯的文本阅读,还注重引导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会结合学生的阅读内容,设计个性化的实践任务,如让关注“环保”主题的学生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实践,让阅读“诚信”故事的学生开展班级诚信小调查等。通过“阅读—思考—实践”的闭环,学生能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强化道德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当前小学德育导向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与个性化阅读结合不紧密

部分教师对“德育导向”的理解较为模糊,在设计个性化阅读教学时,仅关注学生的兴趣差异,未能将德育目标与阅读内容、阅读活动深度融合。例如,为学生推荐阅读材料时,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偏好,忽视文本的德育价值;设计阅读任务时,仅注重阅读技巧的训练,未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导致个性化阅读与德育脱节,难以实现“以读育德”的目标。

(二)个性化阅读指导缺乏系统性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虽意识到要开展个性化阅读,但缺乏系统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不够全面,仅通过简单的兴趣调查确定阅读方向,未深入分析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与认知水平,导致推荐的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德育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阅读指导过程缺乏连贯性,仅在阅读前为学生分配文本,阅读中缺乏针对性的引导,阅读后未及时结合德育目标进行总结与拓展,使得个性化阅读流于形式,无法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忽视德育维度

当前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多聚焦于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与语言知识掌握情况,缺乏对德育维度的评价。既没有关注学生在阅读中道德认知的提升程度,也没有考察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效果与道德行为的转化情况,导致评价无法全面反映个性化阅读的德育实效。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激励学生在阅读中重视道德学习,也无法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效参考,制约了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发展。

三、小学德育导向下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精准定位:结合德育目标与学生差异制定阅读方案

教师需先明确小学各年级的德育重点,如低年级侧重习惯养成、中年级侧重诚信教育、高年级侧重责任担当培养;再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家校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现状,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基于德育目标与学生档案,为每个学生制定包含“德育主题、阅读文本、阅读任务、实践活动”的个性化阅读方案,确保方案既符合德育要求,又贴合学生个体需求。

(二)多元引导:丰富教学方法,深化德育渗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元引导方法,促进德育与个性化阅读的有机融合。在阅读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等方式,将德育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德育内容的关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实施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道德元素,如分析人物在故事中的道德选择,讨论文本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念。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分享会、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道德感悟,通过互动交流使德育内容在学生心中进一步内化。

(三)完善评价:构建“德育 + 个性”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兼顾德育效果与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从三个维度开展评价:一是道德认知维度,通过课堂提问、读书笔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文本中德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二是道德情感维度,通过观察学生阅读中的情感反应、倾听学生的分享内容,判断学生是否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三是道德实践维度,结合学生的阅读实践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能力。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全面、客观,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结束语

德育导向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是小学教育中“德育”与“阅读”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它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坚守德育的根本目标,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养分”。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目标脱节、指导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与改进。通过精准制定阅读方案、多元深化德育渗透、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该教学模式将逐步走向成熟,为小学德育工作注入新活力,助力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实现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章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成都大学,2025.

[2]王则楠.课程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

[3] 金 小 勇 .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渗 透 德 育 的 策 略 探 究 [J]. 智力,2025,(09):188-191.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深化全民阅读背景下小学生个性化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之成果,立项编号:XH20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