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毛欧英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方家镇小学校

引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作为核心交流工具,其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在乡镇小学教育实践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普遍抱有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初始动机逐渐衰退,甚至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这种“ 高开低走” 的动机曲线不仅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也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育人目标相悖。因此,如何根据乡镇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现实处境,设计并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并维持其英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成为当前乡镇英语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一、乡镇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与归因

乡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即从初期的普遍高涨到后期的持续滑落,最终导致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问题并非源于学生自身,而更多地与外部教学环境与教育方式相关。

(一)教学方法固化,未能满足认知发展需求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他们的学习活动高度依赖于直观、生动和有趣的情境。然而,部分乡镇小学英语课堂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模式,侧重于单词的机械记忆和语法的反复操练。这种脱离语境、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发展需求,久而久之,学习过程便从有趣的探索异化为枯燥的任务,初始的好奇心被消磨殆尽,学习动机自然随之减弱。

(二)学习体验匮乏,成就感与价值感缺失

语言学习的本质在于应用。乡镇地区由于缺乏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学生的学习多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当所学知识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和验证时,学生难以体会到语言的工具价值。学习的成果仅仅体现在试卷的分数上,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这种学习体验的缺失,使得学生,特别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从而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内在驱动力不足。

(三) 评价体系单一,忽视个体差异与过程

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的体系下,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尺。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个体差异。对于那些学习起步较慢或方法不当的学生而言,一次次的负面分数反馈会严重挫伤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形成“ 我学不好英语” 的消极自我认知。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一旦形成,便会使其彻底丧失尝试与努力的意愿,将自己归入“ 学困生” 行列,加剧了两极分化。

二、基于外研版教材特性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外研版(三起)教材以其生动的故事线、丰富的话题和多样化的活动设计,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优良的载体。教师的核心任务在于深度挖掘并活用教材资源,将静态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

(一)情境创设:激活教材内在趣味性

教材中贯穿着大明、玲玲、Sam 和Amy 等小伙伴的学习与生活故事,这为情境化教学提供了天然的脚本。教师应将课堂转变为一个“ 准真实”的交际舞台。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Module 4 Do you want some rice?》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快餐店,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店员,利用教材中的句型进行真实的买卖对话。在这种沉浸式的角色扮演中,学生不再是学习语言规则的旁观者,而是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者,学习的内在趣味性被充分激活。

(二)任务驱动:构建语言实践的阶梯

为了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分层递进的任务。以六年级下册《Module 9 Best wishes to you!》为例,围绕“ 毕业寄语” 这一核心话题,可以设计系列任务。基础任务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挑选一句祝福语,工整地抄写在贺卡上送给同学;进阶任务是鼓励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尝试写出一两句原创的祝福语;拓展任务则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好朋友设计一整页的毕业纪念册,并能在小组内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的任务设计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 最近发展区”内完成挑战,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三)游戏融合:寓学于乐的深度实践

游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将游戏机制与语言知识点的巩固深度融合。例如,在复习有关“ My schoolbag” 的词汇时,可以组织一场“ 教室寻宝” 游戏,让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英语指令(Find somethingblue. / Find a long ruler.)在教室里寻找对应的物品。这种方式将枯燥的单词复习转化为一场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探索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巩固了词汇,更锻炼了听力理解与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了“ 寓学于乐”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实践反思与展望

激发乡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非依赖于单一的教学技巧,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理念革新。其核心在于将教学重心从“ 知识的传授” 转向“ 人的发展”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价值,创造一个支持性、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鼓励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中都能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展望未来,对乡镇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最终目标是塑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终身发展的品格。本文所探讨的策略,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短期的学习兴趣与学业成绩,更在于通过构建积极的学习体验,帮助这些孩子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放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初步意识,为他们未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镇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型。教师应超越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点燃者与自主能力的培育者。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教材情境化、任务化与游戏化的实践策略,旨在将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使其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这不仅是应对学业两极分化的有效路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能乡镇学子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许敏.乡镇小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英语教师,2024,24(12):184-187

[2]周清.基于思维导图的乡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2(2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