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韵童创:桂香绮窗间的幼儿创意美术灵性实践
周爱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明确提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传统幼儿园创意美术常受“主题预设、技法固化”限制,幼儿创作沦为“成人审美复刻”,丢失童真本真。
苏州作为江南文化核心地,幼儿日常浸润于独特地域意趣——秋日巷弄的桂香、园林深处的绮窗、市集摊位的糕模。这些触手可及的“苏式风物”,是唤醒幼儿创意灵性的“密钥”。本文以苏州幼儿园实践为例,探索“儿童主导”的创意美术路径:让幼儿从家乡元素中汲取灵感,自主“玩赏美术”,教师仅以“观察者、材料提供者、故事倾听者”身份护航,让每幅作品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生动独白”。
二、核心内涵:儿童主导的苏式童艺创意美术
“儿童主导的苏式童艺创意美术”,非脱离儿童经验的“文化灌输”,而是以苏州地域元素为载体、儿童兴趣为引擎、灵性表达为目标的艺术实践,核心特征有三:
1.素材“苏韵可触”:选用幼儿日常可感的苏州元素(秋日桂花、园林绮窗、苏式糕模),而非抽象符号,让创意扎根生活。
2.过程“童玩有趣”:创作是“拓桂香、拼绮窗、印糕模”的游戏式体验,让创意在玩乐中自然生发。
3.表达“灵性本真”:不苛求作品“形似苏州”,鼓励幼儿画出“心之所见”(如“粉桂似桃”“绮窗藏松鼠”),让童言童语融入作品。
三、实践案例:苏韵童艺中的创意美术活动案例一:桂香拓印·绘苏秋(一)萌念:巷桂浮香启童思
初秋晨露未晞,幼儿园后院桂树落英满阶。小班幼儿朵朵掬花轻嗅:“老师,桂花像小星星!能印在纸上吗?”孩童闻声围拢:“我想印给妈妈”“我要印满画本”——“桂香拓印”活动随桂香启幕。
(二)巧践:拓香戏色乐童心
1.材料自选:教师备好带枝鲜桂、苏式宣纸、食用色素(浅黄、浅粉),及幼儿自携工具(外婆的银簪、妈妈的小印章)。朵朵选带枝桂:“树枝能印小桠,桂花是小花”;轩轩挑粉色素:“粉桂花像幼儿园的桃花”。
2.试错寻法:朵朵初拓蘸色过浓,纸上晕出粉团。教师反问:“变大的花像什么?”朵朵灵光一闪:“像小刺猬背!”遂用银簪添画眉眼。轩轩拓时桂花易落,取印章轻压:“印章当小帽,按住桂花不跑啦!”
3.创意延伸:拓印后幼儿自发添画——绘“拙政园亭”“金鸡湖水”或描“奶奶素手”,方寸宣纸成“苏秋长卷”。
(三)雅叙:童言漫话苏秋韵
教师将作品缀成“苏秋画廊”,幼儿当“小解说员”:“我的粉桂刺猬住在苏州园子里”。家长驻足感叹:“孩童眼中的苏秋真灵动!”
案例二:绮窗拼贴·造园趣
(一)萌念:绮窗漏影牵童问
幼儿园组织“园林寻趣”活动,中班幼儿天天凝望拙政园花窗:“老师,绮窗格子为啥不一样?有方有圆呢?”归园后,幼儿用积木搭“园中绮窗”,教师提议:“我们用彩纸拼‘心头绮窗’可好?”——“绮窗拼贴”活动启动。
(二)巧践:拼棂构景显童智
1.素材解构:教师收集园林绮窗纹样(方纹、圆纹、冰裂纹、海棠纹),剪成彩纸“绮窗片”,辅以蓝印花布边角、迷你太湖石。天天选圆片:“我拼园里的月亮绮窗”;朵朵挑冰裂纹:“这像冬天的冰,好看!”
2.自由拼构:天天拼圆窗留缺口:“我的绮窗有小洞,能看外面的小鸟”;朵朵将冰裂纹与蓝印花布相拼:“绮窗旁有布,像奶奶家的门帘”。教师仅倾听:“你的绮窗有啥特别呀?”
3.布景联动:幼儿以太湖石、树叶在窗后布景——天天置枫叶于圆窗后,朵朵放玩偶于冰裂纹窗后,一纸拼贴成“藏着风景的苏州小窗”。
(三)雅叙:窗间故事润童真
幼儿将作品排成“苏州小绮窗展”,轮流讲“窗里故事”:“我的月亮窗能看园里的月亮”。孩童互赏:“你的窗能看小鸟,我的能看枫树!”
案例三:糕模涂鸦·品苏味
(一)萌念:糕模纹韵勾童忆
苏州人嗜苏式糕点,幼儿常随家长购定胜糕、薄荷糕。一次点心时,乐乐举糕模问:“老师,模子上的花纹是什么呀?”教师提议:“我们用模子印‘彩色糕’可好?”——“糕模涂鸦”活动启动。
(二)巧践:涂鸦印趣悦童心
1.玩转模具:教师备好传统糕模(带花卉、福字、小动物纹)、可水洗颜料、大白纸,及“糕点色”(巧克力色、薄荷绿、桂花黄)。乐乐蘸薄荷绿:“我做薄荷糕”;浩浩叠印两模:“我做双层花糕”。
2.涂鸦添趣:乐乐印完薄荷糕,以黄点饰纹旁:“这是糕上的桂花,香!”浩浩添画小嘴巴:“我的糕会说话,说‘真好吃’!”教师追问:“你的糕有啥特别味道呀?”
3.场景延伸:幼儿剪彩纸做“小盘小筷”,将“糕”摆成“苏州点心铺”——乐乐置薄荷糕于蓝印花布盘,浩浩放双层糕于小竹篮。
(三)雅叙:味绘童铺溢苏情
幼儿开“苏州小点心铺”,各当“小掌柜”售糕:“我的薄荷糕带桂花味,一块钱!”同伴以“积木币”购糕,评价:“你的糕真好吃,下次还来!”
四、实践策略:苏韵童艺的培育路径
(一)素材撷韵:苏式风物润童艺
1.循时令撷材:春采园林新叶、夏拾金鸡湖荷、秋收巷弄桂花、冬剪绮窗彩纸。
2.随生活取料:收苏式糕模、蓝印花布边角、迷你太湖石。
3.依童趣择物:记录幼儿关注的苏州元素(园窗、巷糕)。
(二)师者护创:静候童心绽灵韵
1.三不原则:不纠“色错”(如粉桂)、不扰“形乱”(如歪窗)、不评“思怪”(如倒模)。
2.选项支持:幼儿遇困时,提供“选项”而非“答案”,如“要薄荷绿还是桂花黄?”
3.故事记录:以文字记童言、照片拍过程、视频录分享。
(三)展陈赋雅:童作活现苏园意
1.场景化展陈:将桂香拓印缀“苏秋画廊”、绮窗拼贴排“苏州小窗展”、糕模涂鸦造“点心铺”。
2.儿童主导展叙:让幼儿当“解说员”“掌柜”,讲作品故事。
3.家园共赏:将作品辑为“苏州小画家手册”赠家长,于园门办“儿童眼中的苏州”画展。
五、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1.对“慢热型”幼儿的支持需更精细:设计“一对一”引导(如共玩苏式素材,再渐促创作)。
2.苏州非遗融入:未来可尝试“可体验非遗”(如简易缂丝贴、迷你苏绣)。
(二)展望
1.编“苏式童艺绘本”:将幼儿作品与故事辑为绘本,邀幼儿绘插图
2.联“非遗传承人”:请苏式糕点师傅、园林匠人入园,共“玩”传统元素。
六、结论
苏州幼儿创意美术的“满分”,不在作品“精致度”,而在留住儿童的“灵性”——是桂香拓印里的小刺猬,是绮窗拼贴里的小鸟,是糕模涂鸦里“会说话的糕”。当苏州风物化为幼儿“可玩、可感、可表”的素材,创作主权交还幼儿,创意美术便不再是“教出的技能”,而是“长出来的童趣”。
这种“儿童主导+苏韵浸润”的实践,既让幼儿在艺术中释放天性,更让他们在创作中读懂、爱上家乡——这既是幼儿园创意美术的核心价值,亦是“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