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作者

杨筱君

邹平市第二中学

引言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核心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文本解读是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把握作者意图的过程,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对文本观点、逻辑、价值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模式,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解读文本、独立思考问题。然而,当前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文本解读流于表面、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深度阅读能力与独立思考习惯。因此,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一)文本解读浅表化,缺乏深度挖掘

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表层信息层面,仅关注文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基础内容,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如作者的情感态度、文本的时代背景、隐藏的价值观念等。同时,教师常以固定的解读思路主导教学,将预设的结论传递给学生,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自主的文本解读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缺失,学生被动接受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更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对文本观点进行质疑、分析、评价的环节,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教师或教材给出的解读结论,缺乏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意识。此外,课堂提问多以封闭性问题为主,缺乏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局限于“理解与记忆”层面。

(三)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支撑能力培养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 + 知识点梳理”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低。这种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也无法为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足,如未能借助文本对比、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开展批判性思考,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引导文本细读,夯实解读基础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细读,从文本的语言、结构、逻辑等细节入手,逐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关键词句、段落衔接、情感变化等,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在逻辑与作者意图。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与认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可通过梳理文本的脉络框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文本认知,避免解读过程中的碎片化与片面化。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批判性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问题设计需围绕文本的核心观点、逻辑漏洞、价值倾向等展开,如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观点是否存在局限性”“作者的论证是否严谨”“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何关联”等。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分析问题、形成观点,培养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此外,教师需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引导与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三)融入多元解读,拓展思维视野

文本的解读具有多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解读文本,打破单一解读的局限,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教学中可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其他材料,如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作者的其他作品、文本的时代背景资料等,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关联分析,形成对文本的全面认知。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对文本的价值意义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价,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文本,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保障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在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这一关键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这包括定期举办文本解读研讨会,以及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培训,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个人也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阅读积累与思考能力,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文本解读的方向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目标。这样的自我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科学的指导,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应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学中可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点拨”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解读文本,在小组讨论中碰撞思维、深化理解,在班级交流中展示观点、开展批判性探讨,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拨。同时,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互动交流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导向

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将文本解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纳入评价范围,改变传统以“知识记忆”为核心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深度、提出问题的质量、分析问题的逻辑性、评价观点的合理性等;评价方式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表现、读书笔记、探究报告等记录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通过单元测试、阅读成果展示等评价学生的最终能力水平。此外,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化解读与批判性思考的鼓励,避免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通过引导文本细读、设计探究性问题、融入多元解读等路径,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为相关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只有将文本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深度阅读能力与独立思考习惯,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旭.从文本解读到课堂实践构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评《高中语文新课创意解读与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25,(05):113.

[2]杨军年.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4,(27):64-66.

[3]王若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