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

作者

许娟娟

身份证号:610329198610030127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现代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与传统现浇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方式,实现建筑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与模块化安装,具有施工周期短、资源利用率高与环境影响小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住宅、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领域,装配式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装配式建筑施工也面临着独特的安全风险挑战。由于构件体积大、重量重,涉及高空吊装、精密对接与复杂施工工艺,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严重安全事故。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装配式建筑施工事故频发,主要集中在吊装作业、构件连接与人员作业协调等环节,给项目进度与人员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如何科学识别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制定系统有效的防控策略,已成为建筑施工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类型及特点分析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构件吊装风险、连接安装风险、结构稳定性风险、高空作业风险与人员管理风险等方面。首先,构件吊装风险。装配式建筑采用大规模预制构件,如楼板、墙板与梁柱,单件重量大、体积庞大,吊装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吊具失效、钢丝绳断裂与构件碰撞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构件坠落伤人事故。其次,连接安装风险。装配式建筑依赖钢筋套筒灌浆、螺栓连接与焊接等多种方式实现构件间固定,施工精度要求高,稍有误差即可能引发连接失效与结构安全隐患。再次,结构稳定性风险。在装配施工过程中,部分构件尚未完全固定,临时状态下结构刚度与整体稳定性不足,易因风荷载、设备振动或操作失误导致倾覆或倒塌事故。此外,高空作业风险贯穿于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涉及吊装、连接、检修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尤其在多层与高层建筑施工中,人员坠落风险突出。最后,人员管理风险。装配式建筑施工需多工种、多专业团队协作,现场管理复杂,若未能实现有效人员分工与安全培训,易发生误操作与管理漏洞,增加安全事故概率。与传统现浇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具有集中性、隐蔽性与系统性特点,需要从整体管理体系与细节控制两方面入手,系统化识别与防控。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为了有效防控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首要任务是科学、全面地识别各类潜在风险因素。常用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现场检查法、故障树分析法与大数据分析法等。专家调查法通过组织施工技术专家、安全管理人员与施工一线员工进行座谈与问卷调查,归纳总结施工各环节潜在风险点,是较为直观与实用的传统方法。现场检查法则依赖安全巡查与隐患排查机制,通过实地观察与操作验证,发现施工现场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故障树分析法采用系统工程理念,将施工过程拆解为多个功能单元与操作步骤,通过构建逻辑树状图层层追溯潜在故障原因与影响路径,具有较强系统性与逻辑性。近年来,大数据分析法逐渐应用于施工安全风险识别领域,通过对历史事故案例、施工日志与传感器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挖掘高频风险事件与关键影响因素。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在完成风险识别基础上,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的防控策略。首先,完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在施工前期应根据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环境,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明确风险防控重点与操作标准。例如,针对大型构件吊装,应制定起吊重量、吊索选型与作业流程标准,并预设应急处理方案。其次,优化施工设备与工具配置。选用高性能吊装设备与智能监控系统,确保设备安全性能满足施工要求,同时配备防护栏、脚手架与安全网等防护设施,减少高空作业风险。再次,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与个人,实施严格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特别是在施工高峰期与重点作业阶段,安排专人进行安全巡视与监督。

四、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控实践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风险防控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某省大型装配式住宅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系统性安全管理措施,实现施工安全水平显著提升。该项目在施工准备阶段,采用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吊装路径与构件堆放冲突问题,优化施工方案。在吊装作业中,全部采用智能起重设备,并安装应力传感器与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吊索受力与构件位置变化,确保吊装过程安全可控。项目部建立了全员安全责任制,将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与整改记录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形成闭环管理机制。通过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应急响应预案与演练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五、推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首先,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制定更加细化与操作性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与标准,明确风险识别方法、设备配置要求与作业操作规程。其次,推广智能化安全监控系统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建设集视频监控、传感监测与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安全管理平台,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第三,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制度激励与舆论引导,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第四,完善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机制。

结论

本文系统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从风险类型与特点、风险识别方法、防控策略与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具有集中性、隐蔽性与系统性特点,需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科学识别与系统防控措施加以应对。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BIM 技术、智能监控与全员责任制等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范围扩大,施工安全管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建议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推广智能化技术与加强人员培训,形成以风险预防为核心、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现代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为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连琛.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分析及其防控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6):252-253.DOI:10.13616/j.cnki.gcjsysj.2018.08.319.

[2] 刘 振 宇 . 解 析 预 制 装 配 式 建 筑 施 工 安 全 风 险 [J]. 建 筑 安全,2019,34(06):42-44.

[3] 肖乾坤.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隐患防控[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9):135-136.DOI:10.19981/j.cn23-1581/g3.2020.2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