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驱动下工业升级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何国尊 贾雷雷 马会敏 张静 韩瑞云
1中裕铁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衡水市滨湖新区魏家屯镇人民政府
摘要: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工业升级的核心支撑,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当前,三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协同机制不健全、培养标准不统一、供需匹配度低等问题,制约了工业升级进程。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工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明确培养方式中存在的短板,提出针对性培养策略,包括构建区域协同培养机制、完善产教融合体系、创新培养内容与模式等。实践案例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京津冀工业协同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业升级;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产教融合
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工业布局不断优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工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精密加工、智能控制、设备运维等领域,人才缺口显著。
然而,当前京津冀三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区域资源未形成有效整合,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工业升级的实际需求。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路径,对打破区域壁垒、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推动工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工业升级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京津冀工业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呈现出“需求激增但供给不足”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协同机制、培养体系、供需匹配等多个维度:
三地已开展部分协同培养尝试,如京津冀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共建跨区域实训基地等。2023年,三地共开展工业领域高技能人才联合培训项目42个,覆盖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等12个专业,培训人数达3200人。但协同范围有限,多为短期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例如,北京某职业院校与天津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单次技能培训,未形成稳定的人才共育模式;河北部分地市的培养计划仍以本地产业为主,与京津工业升级需求衔接不足。
三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已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中职、高职、技师学院分别对应不同技能等级。但培养标准存在差异:北京侧重智能装备操作与编程,课程中机器人运维相关内容占比达35%;天津注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焊接技术课程强调船舶行业标准;河北则保留较多传统制造业内容,数控加工课程仍以普通机床操作为主。标准不统一导致跨区域就业时技能认证互认困难,某调研显示,仅38%的企业认可三地间的技能等级证书。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三地工业企业参与度逐步提升。2023年,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45%参与了人才培养,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但合作多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层面,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训设备投入的企业不足20%。例如,河北某技师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虽与京津3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但企业仅提供20%的实训课时,核心技术培训仍由学校承担,导致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工业升级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协同机制、培养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制约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地尚未建立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协调机构,政策衔接不畅。北京的“高精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天津的“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河北的“燕赵工匠”培育项目,在资金补贴、培养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形成合力。跨区域资源共享不足,北京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津冀辐射有限,天津的工业实训基地对河北学员开放率仅为30%,导致三地人才培养水平差距持续存在。
课程体系更新滞后于产业技术变革。当前,京津冀工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智能生产线运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岗位需求激增,但70%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中,传统技能内容仍占50%以上。例如,某高职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PLC编程课程仍以传统继电器控制为主,未纳入工业互联网相关内容;实训设备老化,河北部分院校的数控车床平均使用年限超过8年,无法模拟智能生产线的操作场景。
技能评价仍以理论考试和单一操作考核为主,缺乏对解决复杂工业问题能力的评估。例如,焊接技能考核仅测试焊缝外观质量,未涉及大型构件焊接中的应力控制等实际应用能力。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京津冀工业企业中,仅25%建立了“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的明确制度,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某调研显示,三地青年高技能人才中,30%因晋升受限选择转行。
三、京津冀工业升级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优化策略及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区域协同、产教融合、内容创新等方面构建系统化培养方式:
建立京津冀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由三地人社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组成,制定统一的培养规划和技能标准。推行“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清单”,对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技能证书实行三地通用,2023年已首批纳入15个职业(工种)。搭建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北京的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天津的海洋工程实训基地、河北的钢铁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实现联网共享,学员可通过预约系统跨区域使用设备,2024年计划培训1.2万人次。
推行“双元主体”培养,企业与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度不低于40%。例如,北京奔驰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开设“奔驰订单班”,企业派遣工程师承担50%的实践课程教学,学员需在企业完成6个月的生产线轮岗实训,考核合格后直接入职。根据工业升级需求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智能传感技术、数字孪生运维等前沿课程,传统技能内容占比压缩至30%以下。采用“模块化”教学,将工业技能分为基础模块(如机械识图)、专业模块(如数控加工)、升级模块(如智能编程),学员可根据产业需求灵活组合。引入“以赛促教”模式,定期举办京津冀工业技能挑战赛,将企业实际生产难题转化为竞赛项目,2023年大赛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5项,从中选拔的120名优胜者直接进入重点企业就业。
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驱动下的工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三地在培养协同性、内容适配性、机制灵活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通过构建区域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等策略加以解决。
实践证明,优化后的培养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人才质量,增强区域工业竞争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培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如引入VR虚拟实训),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工业升级同频共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2021-2025)[Z]. 2021.
[2] 王建国,李娜. 京津冀高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56-61.
[3] 张敏. 工业4.0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职业技术教育,2022(15):23-27.
[4] 天津市人社局. 京津冀职业技能等级互认实施办法[Z]. 2023.
基金项目:2024年度衡水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驱动下工业升级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编号:202401200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