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概念的融合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林炳锐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正经历从单一学科教学向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深刻转型。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跨学科概念的引入为小学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跨学科概念的融合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系统探索跨学科概念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以"系统""能量""结构与功能"等核心概念为主线的教学框架,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一、跨学科概念融合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框架
(一)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与学科知识整合
跨学科概念是连接不同学科知识的桥梁,"模式""系统""能量转化""结构与功能"等核心概念贯穿于科学、数学、技术等多个领域。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三级概念体系:一级核心概念作为统领,二级学科概念进行细化,三级具体概念落实到课堂。以"系统"概念为例,科学课中的生态系统、数学中的数字系统、语文中的语言系统都体现了系统思维。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不同学科的知识点通过核心概念产生关联。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了概念融合课程资源库,包含教案、学案、评价工具等材料。跨学科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对概念内涵的深入理解,协同备课使概念教学更加系统化。实践证明,核心概念体系有效提升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平台的搭建与问题情境创设
项目式学习是实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真实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生态校园"项目整合了科学、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学生需要调查植物生长条件、计算绿化面积、设计景观布局、制作数字模型。问题链设计遵循认知规律,从"植物需要什么条件生长"到"如何设计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逐步深入。学习支架包括任务单、评价量表、资源包等工具,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切支持。小组合作模式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角色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特长。成果展示采用多样化形式,实物模型、海报、视频、演讲等方式全面呈现学习成果。过程性评价贯穿项目始终,学习档案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融合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策略与方法创新
(一)主题单元的设计与跨学科教学组织
主题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课时界限,围绕核心概念进行长周期深度学习。"物质与能量"主题单元历时四周,涵盖了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等内容,数学计算、艺术创作、技术应用融入其中。单元整体设计包括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活动安排、评价设计四个环节,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跨学科教师团队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科学教师主导概念教学,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弹性课时安排满足了不同学习活动的需要,实验探究、制作活动、展示交流等环节得到充分保障。学习进阶理论指导下设计了分层任务,基础任务巩固核心知识,拓展任务培养创新能力。数字化平台支持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突破了时空限制。
(二)探究活动的开展与科学思维培养
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核心途径,融合教学为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桥梁承重"探究活动结合了科学原理、数学计算、工程设计、艺术美学,学生经历了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作测试、优化改进的完整过程。科学方法的训练贯穿始终,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强化。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流程图、因果图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批判性思维在质疑和论证中发展。跨学科视角拓展了问题解决思路,工程思维强调优化设计,艺术思维注重美感表达,数学思维追求精确量化。失败被视为学习机会,反思日志记录了思考过程和改进策略。同伴学习促进了思维碰撞,不同观点的交流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评价体系构建与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多元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过程性评价实施
评价体系涵盖了知识理解、能力发展、素养形成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了具体可测的指标。知识理解评价关注概念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概念图测试、案例分析等方式检测学生的理解水平。能力评价聚焦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合作交流等关键能力,表现性任务提供了能力展示的平台。素养评价通过长期观察和档案记录,追踪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形成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价相结合,全方位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数字化评价工具提高了评价效率,在线测试、电子档案、数据分析平台支持了精准评价。即时反馈机制确保了评价的时效性,学生及时获得改进建议。评价结果的运用注重发展性功能,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二)教学效果的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机制
实证研究采用了准实验设计,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对比分析显示了融合教学的显著效果。学业成绩方面,实验班学生在综合应用题、开放性问题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测试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得分显著提高,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增强。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都有明显改善。教师反思日志记录了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行动研究促进了教学的持续优化。家长反馈显示孩子在家庭中更愿意探索和提问,科学素养的培养延伸到了校外。长期跟踪研究正在进行,初步数据表明融合教学对学生发展具有持续性影响。基于数据的循证改进确保了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结语
基于跨学科概念的融合教学模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实践表明,以核心概念为纽带的知识整合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项目式学习和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体验,多元评价体系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融合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研究也发现了实施中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开发、评价工具完善等方面需要持续努力。未来研究将深化理论建构,开发更多优质课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支持体系。跨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必将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华,李明.STEAM 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6):122-128.
[2] 王晓燕,刘恩山.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24,35(03):85-91.
[3] 陈琳,赵建华.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41(09):103-109.
[4] 杨文正,郑永和.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24,45(02):67-75.
[5] 刘晓玫,胡卫平.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11):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