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探索与实践

作者

沈丽萍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香堤澜湾幼儿园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幼儿园劳动课程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其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深入探索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效策略,开展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脱节

部分幼儿园在设计劳动课程内容时,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所选择的劳动内容脱离幼儿的日常生活场景。例如,一些课程内容过于侧重理论讲解或模拟性劳动任务,与幼儿每天接触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中的真实劳动需求相分离,导致幼儿难以将课程中所学的劳动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降低了劳动课程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

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发育水平、认知能力和劳动技能基础存在明显差异,但当前许多幼儿园的劳动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充分考量,未能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层次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无论是简单的整理物品劳动,还是稍复杂的植物养护劳动,往往采用统一的内容和要求,既无法满足小班幼儿对基础劳动技能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挑战大班幼儿的劳动能力发展,导致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实现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劳动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课程内容趣味性不足

幼儿的学习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对充满趣味的活动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参与热情。但在实际的劳动课程内容设计中,部分幼儿园过于强调劳动的教育意义和技能目标,忽视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设计。劳动任务往往以单调、重复的形式呈现,缺乏生动的情境创设和有趣的活动形式,难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导致幼儿参与劳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劳动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要求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关注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生活需求,将整理个人物品、摆放餐具、清洁活动室、照顾班级植物等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生活化的劳动课程内容,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学习实用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能促进幼儿将劳动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强调劳动课程内容设计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内容。对于小班幼儿,应设计简单、具体、易操作的劳动内容,如整理玩具、分发纸巾等,重点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基本的动手能力;中班幼儿则可以增加劳动任务的难度,如整理班级图书角、帮助老师擦拭桌面等,注重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大班幼儿的劳动课程内容可进一步拓展,如参与班级环境布置、照顾小动物等,着重培养幼儿的劳动规划能力和合作劳动能力,确保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劳动素养的逐步提升。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要求在劳动课程内容设计中融入有趣的元素,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幼儿园可以将劳动任务与游戏相结合,设计“玩具回家”“植物小医生”等趣味劳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劳动任务;也可以利用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入劳动内容,如通过讲述劳动主题的绘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劳动的价值,主动参与劳动活动。通过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劳动课程的参与度和教育效果。

三、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多元劳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园内、家庭和社区中的多元劳动教育资源,为劳动课程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在园内,可利用班级活动室、种植区、饲养角等空间,设计清洁、种植、饲养等劳动内容;在家庭中,通过家园合作,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如让幼儿参与整理房间、洗碗、扫地等家庭劳动,并将家庭劳动内容纳入幼儿园劳动课程的延伸环节;在社区中,可联系社区服务中心、公园等场所,组织幼儿参与社区环境清洁、垃圾分类宣传等公益劳动活动。通过整合多元资源,打破单一的园内劳动课程局限,丰富课程内容的类型和形式,为幼儿提供更多元的劳动体验。

(二)构建分层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构建分层递进的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小班阶段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内容聚焦幼儿个人生活照料,如学习穿脱衣物、整理自己的书包和玩具,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中班阶段以“集体服务劳动”为主,内容围绕班级集体生活展开,如整理班级公共区域、协助老师准备活动材料、照顾班级种植的植物,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感和协作意识;大班阶段以“综合实践劳动”为主,内容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和生活需求,如参与幼儿园节日环境布置、开展简单的手工制作劳动、组织班级物品整理规划活动,提升幼儿的劳动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创新课程内容呈现形式

为增强劳动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幼儿园应创新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一方面,创设生动的劳动情境,如模拟“超市购物”情境,让幼儿参与商品整理和摆放劳动;模拟“餐厅服务”情境,让幼儿体验餐具摆放和桌面清洁劳动,通过情境代入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劳动。另一方面,采用项目式学习的形式设计劳动课程内容,如围绕“班级小菜园”项目,引导幼儿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的全过程参与劳动,在项目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成果的来之不易。此外,还可以结合季节变化和节日活动设计主题性劳动内容,如春季的“播种希望”劳动、中秋节的“月饼制作辅助”劳动,让劳动课程内容更具时效性和趣味性。

结束语

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幼儿劳动素养的培养效果。当前幼儿园劳动课程内容设计虽存在与生活脱节、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等问题,但通过遵循生活化、发展适宜性和趣味性原则,进一步挖掘多元教育资源、构建分层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课程内容呈现形式,能够有效优化劳动课程内容设计,提升劳动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怡婷.幼儿园农耕劳动课程趣味化开展策略[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5,(08):29-31.

[2] 吴永珍. 以幼儿园劳动教育构建自然园本课程[J]. 江西教育,2025,(28):18-20.

[3]许喜善.以劳动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教育高品质发展的路径探析[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