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教育思政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苟利 张荣君

四川五月花技师学院 611730

引言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与普通教育相比,中职学生更关注职业发展与技能提升,传统思政课程 “重理论、轻实践” 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科学设计教学策略,可将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的壁垒。深入研究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策略,总结实践路径,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德技并修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教育思政课程优质教学策略的核心价值

(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优质教学策略能助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职思政课程可通过挖掘行业中的职业精神内涵,如工匠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的内在关联。通过课堂讨论、职业场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职业岗位对道德品质、责任意识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实训中主动规范操作、注重细节把控,逐步形成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职业素养,同时激发学习主动性,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学生价值引领

教学策略能强化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中职思政课程可围绕职业领域中的道德准则、社会责任等主题设计教学,通过理论阐释与价值辨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途径,理解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服务社会等理念对职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中坚守道德底线,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价值引领与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适配中职教育特色

教学策略能适配中职教育 “技能培养 + 思政教育” 的双轨需求。中职思政课程可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特性,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避免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脱节。通过设计与专业岗位相关的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既贴合中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定位,又能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思政 + 专业” 协同育人的格局,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特色。

二、中职教育思政课程教学策略设计的遵循原则

(一)职业适配原则

策略设计需与中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适配。中职思政课程应围绕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挖掘职业领域中的思政元素,如不同行业对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具体要求,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考虑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确保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道德支撑与价值指引,让学生感受到思政学习对职业发展的实际意义,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避免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

(二)学生中心原则

策略设计需以学生认知特点与需求为核心。中职学生更倾向于直观、实践化的学习方式,对动手操作、情境体验类教学活动兴趣更高。思政课程教学策略应结合学生这一特点,采用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避免单一的理论讲授。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与困惑,围绕学生关注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等话题设计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得感。

(三)实践导向原则

策略设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职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思政课程教学策略应体现实践导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实践、社区服务、职业模拟实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训环节,引导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践行职业精神与道德准则,实现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职教育思政课程教学策略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教学内容与职业场景深度融合策略

该策略需将思政内容融入职业场景。中职思政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性,梳理职业岗位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技术岗位的严谨态度、服务岗位的责任意识、管理岗位的公平理念等,将其与思政理论知识结合,构建 “思政 + 职业” 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描述职业场景中的道德困境、价值选择等问题,引导学生从职业视角思考思政内涵,讨论职业实践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让思政内容与职业场景紧密结合,避免内容空洞,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创新策略

该策略可借助新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中职思政课程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 VR 技术、短视频平台、在线互动平台等,创新教学方法。通过 VR技术构建虚拟职业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职业环境中的思政元素;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思政主题的短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内容;借助在线互动平台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技术手段的应用能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思政课堂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与过程性反馈结合策略

该策略需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与激励性。中职思政课程教学评价应突破传统的纸笔测试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可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职业模拟等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程度、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结果性评价可通过课程论文、主题演讲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改进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全面反映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情况。

结束语

中职教育思政课程教学策略的优化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关键。在策略设计与实践中,需遵循职业适配、学生中心、实践导向原则,从内容融合、方法创新、评价优化三个维度发力,让思政课程既符合中职教育特色,又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未来,还需持续探索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路径,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为中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赖建闽. 中职思政课教学中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讨[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 (06): 93-95.

[2]谈志勇. 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J]. 亚太教育, 2025,(11): 33-35.

[3]许江平, 郑蕾. 课程思政教育在中职专业课程中的策略研究[J]. 求贤, 2025, (05):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