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静力触探在土层划分与软土固结历史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敏 冯磊 赵文刚 陈栋栋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65

中图分类号:TU413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较发育,该地区软土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即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岸线变迁。有关学者报道,珠江三角洲地区经历大规模的海侵两次、海退一次,伴随典型第四纪三角洲沉积地层两套(新、老) 。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主要受控于东江、西江、北江在珠江口受海浪、潮汐作用淤积而成,厚度约为 10m ,土层为淤泥、淤泥质土、粉砂、细砂等,软土层中孔隙率、孔隙平均直径等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层地基宜受强列震动导致地面震陷、滑移等地质灾害。在该软土地区进行工作建设时,应对软土层进行地基处理[2-5]。研究表明软土层一般具有欠固结特征,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层普遍具一定程度的欠固结[6-7],欠固结土层固结时往往会土层的沉降位移大于桩基沉降位移,对桩侧产生负摩阻力,从而弱化庄身的承载能力[8-9]。

软土固结历史的判别主要依赖于先期固结压力 Pc 与目前的固结应力 Ps 的比值,称作超固结比OCR利用超固结比的大小来判别土层的固结情况。 OCR>1 的土为超固结土,OCR=1 的土为正常固结土,OCR<1 的土为欠固结土。先期固结压力 Pc 取决于土层的受力历史,一般根据原状土样的 曲线推求[10]。先期固结压力只能是一种大致估算,原状土样往往并不是“原状”,土样的采集难免出现扰动、释放原始应力,测定的先期固结压力不能代表该土层。原位测试技术能有效避免室内试验土样的扰动、原始应力的释放等问题,更能反映土体实际[11-12]。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中部顺德区软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软土体的物理力学数据的统计分析、静力触探曲线特征分析,取得了该地区软土体物理力学、固结历史等特征。

2 研究区软土特征

研究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处于三角洲平原—残丘台地区。通过对珠江三角洲顺德地区 395 个软土土工试验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其物理力学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天然含水率高。淤泥的天然含水量一般为 48.7%~80.8% ,最大可达 84.9% ,平均值为 63.84% ;液限一般为 35.2%~64.6% ,最大可达 68.2% 。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多为 35.2%~57.0% ,最大可达59.7% ;液限一般为 29.2%~54.6% 。

(2)孔隙比大。淤泥的天然孔隙比为 1.5~2.5,淤泥质土的天然孔隙比为 1.0~1.6 。淤泥的饱和度 为 90.0%~99.9% ,淤泥质土的饱和度为 82.6%~99.9% 。

(3)高压缩性。淤泥的压缩系数 $\textbf { \alpha } _ { 1 0 0 - 2 0 0 }$ 一般为 0.82~2.21MPa-1 ,最大可达 2.98MPa-1 ,属高压缩性土;淤泥的压缩系数 ∝100-200 为 0.51~1.57MPa-1 ,属高压缩性土。

(4)垂直渗透性差。淤泥、淤泥质土的渗透系数为 1×10-7~7×10-6 ;局部夹粉砂、细砂薄层,砂土含量的增加渗透系数随之增大,渗透系数为 1×10-5~3×10-4cm/s

(5)低抗剪强度。依据顺德地区土工试验统计分析可知,研究区天然快剪、固结快剪等力学指标较低,粘聚力(c)分别为 2.1~11.3kPa (快剪)、10.4~16.0kP(固剪),内摩擦角( ∣ϕ⟩ )分别为 2.3~10.8 (快剪)、 10.2~13.5 °(固剪)。

(7)结构性强。珠江三角洲地区软土一般具蜂窝状、絮状、片架状(海相沉积)结构,土体的结构性较强,受扰动后具有显著降低其强度的特点,甚至呈流动状态[3]。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软土的灵敏度 St 一般为 3~5。

表 1 软土物理力学统计表

注: ∗∗/∗∗ ,淤泥/淤泥质土试验数据。

3 土层划分

静力触探试验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便捷的原位测试试验,在我国应用于各工程领域,该原位测试试验主要应用于土层划分、粉土液化判别、估算地基承载力等[13-15]。

珠江三角洲顺德地区选取 7 个钻孔,并在已完成地质钻孔附近( χ1~2mχ )进行双桥静力触探试验,试验数据绘制 qc-Z 曲线、 RfZ 曲线可知,研究区土层具有显著特征[16-17],成果见图 1。基于 qc-Z 曲线、Rf-Z 曲线和钻孔柱状图对比分析可知。素填土成分不均, qc-Z 曲线和 Rf-Z 曲线无显著规律;淤泥质土的 qc-Z 曲线较缓、波动较小, qc 值一般小于 10kPa, Rf 值变化较大;含砂淤泥质土的 qc-Z 曲线呈短锯齿状,局部波动幅度较大, qc 值一般为 10~20kPa , Rf 值变化较大,为 0~3% ;粉砂的 qc-Z 曲线呈锯齿状,齿峰较缓,局部波动幅度较大, qc 值一般为 20~30kPa , Rf 值变化较大,一般为 2%~5% ;细砂的 qc-Z 曲线呈齿状,齿峰较陡,波动幅度较大, qc 值一般为 20~ 50kPa, Rf 值较低,一般为 0~2% ;中砂的 qc-Z 曲线呈齿状,齿峰陡,波动幅度大, qc 值一般为 30~130kPa , Rf 值较低,一般为 0~2% 。

4 软基固结历史特征

4.1 含水量(w)、初始空隙比(e )变化规律

依据珠江三角洲顺德地区 395 个软土土工试验数据,含水量、初始孔隙比与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如图 2 所示。

图 1 钻孔柱状图与静力触探试验土层划分结果对比
图 2 w 和 e 随深度变化曲线

研究区软土的含水量、初始孔隙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无显著变化。已知正常固结土层由于自重应力的增加,w 和 eo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减小的趋势[11],研究区软土层中未呈现上述规律,说明该地区软土属非正常固结土。

4.2 先期固结压力判断

按照卡萨格兰德经验作图法确定先期固结压力 Pc ,按照计算公式(1)计算 OCR[10]

OCR=Pc/Ps

式中: Pc —先期固结压力;

Ps —有效自重压力。

本次在珠江三角洲顺德区地区选取 17 个钻孔采取土样进行高应力压缩试验,试验成果及计算见OCR 值见标 1

计算结果可知,软土层浅处 (2~9m) )多为超固结状态(OCR=1.41~3.48),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软土结构性特点;较深处 2~9m 以下)为欠固结状态 OCR=0.26~0.71 )。

研究区软土具有易扰动的特点,室内试验因土样扰动、原始应力的释放,难以获得土层真实力学参数[18-19]。结构性的存在使先期固结压力 Pc 值显著增大,结构强度越大的土类,Pc 值越高。浅层软土的前期固结压力受土层结构性影响,不能真实反映软土前期固结压力的大小,其 OCR 不能反映土层的固结状态[11]。

表 1 先期固结压力计算的OCR 值

4.3 静力触探成果判别软土固结历史

软土的固结状态除用超固结比OCR 进行判别外, 还可以用静力触探进行判别。依据锥尖阻力与深度曲线 (qc~Z) 图,用一拟合直线与横轴的相交情况来判断软土的固结情况,与坐标原点近似相交时为正常固结土、与负轴有一截距为欠固结土、与正轴有一截距时为超固结土[20]。

结合佛山市顺德区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实践,选择该地区有代表性的 7 个测试点为研究对象,绘制锥尖阻力与深度曲线 (qc~Z) 图。由图 3 可知。研究区 7 个测点中,有 5 个测点拟合直线与横轴(负轴)相交,属欠固结。有 2 个测点拟合直线与坐标原点近似相交,属正常固结。

5 结论

(1)珠江三角洲顺德地区 395 个软土土工试验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可知,该地区软土具有天然水量高、孔隙比大、高压缩性、垂直渗透性差、低抗剪强度、结构性强等特征。

(2)研究区地层以填土、淤泥质土、粉砂、细砂、中砂为主。不同的土层具有显著的 qc-Z 、 Rf-Z 曲线特征, qc-Z 、 Rf-Z 曲线特征可以用来判定土层信息。

(3)研究区软土的含水量、初始孔隙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无规律性变化,该地区软土属非正常固结土。

(4)软土受土层结构性、原始应力释放等影响,先期固结压力计算的 OCR 值,不能确切反映软土的实际固结历史。利用静力触探试验判别软土固结历史能有效避免土样扰动、原始应力释放,结果能反映土体实际固结状态。

参考文献:

[1] 周晖. 珠江三角洲软土分布特征及成因的地质与水文环境分析[J]. 广东土木与建筑,2014,21(7):36-38,35.

[2] 夏 银 E , 吴代华, 文建华. 珠江三角洲软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8,25(1):47-50.

[3] 陈晓平,黄国怡,梁志松.珠江三角洲软土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137-141.

[4] 陈嘉鸥,叶斌,郭素杰.珠江三角洲粘性土微结构与工程性质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5):674-678.

[5] 欧秉松,雷土成.闽东南沿海地区淤泥土的地震工程地质特征[J].台湾海峡,2000(02):125-131.

[6] 曹晓娟. 室内确定地基土前期固结压力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要点的探讨[J]. 铁道勘察,2007,33(3):76-77.

[7] 吴福宝,雷美清.欠固结软土路基的设计思考[J].土工基础,2005,19(2):66-69.

[8]邓有灿,卓丽姿.福州软土固结状态初步分析[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0(z1):79-8

[9] 马永刚,孟令福.浅析天津滨海地区浅层软土的前期固结压力[J].港工技术,2011,48(6):61-65.

[10]李广信,张丙印,于玉贞.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1] 何晖.江珠高速公路深厚软土固结历史特性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0,27(6):36-41.

[12] 简文彬, 吴振祥, 童文德, 等. 静力触探判别软土固结历史[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2):2166-2169.

[13] 孟 高 头 , 张 德 波 , 刘 事 莲 , 等 . 推 广 孔 压 静 力 触 探 技 术 的 意 义 [J]. 岩 土 工 程 学报,2000,22(3):314-318.

[14] 刘松玉,吴燕开.论我国静力触探技术(CPT)现状与发展[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4):553-556.

[15] 周剑波,杨子跃,徐鹏.开封地区静力触探土层实用分类方法研究[J].工程勘察,2020,48(9):35-4

[16] 卢游.双桥静力触探在雄安地区土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23,49(23):105-107,118.

[17] 王刚,江巍, 陈宗清, 等.双桥静力触探试验在土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20,34(6):365-371.

[18] 张晓伦,黄俊光,陈奇.多桥静力触探在临海深厚层超软土地区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与展望[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3,30(5):20-23,68

[19] 居俊, 刘松玉, 刘志彬, 等. 现场软土欠固结程度孔压消散试验评价方法[J]. 岩土力学,2012,33(3):957-960.

[20] 王桂虎.静力触探判别某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固结历史[J].山东工业技术,2015(3):149-149.

作者简介:张敏(1989- ),男,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地质勘察工作。E-mail:12187000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