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路径与策略分析
汤伟伟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难以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速度与兴趣方向,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或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其具备的数据分析、精准诊断、动态调整等功能,为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构建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体系创造了条件。因此,研究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路径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路径
(一)精准诊断:定位学生学习起点
人工智能可通过多种方式采集学生的数学学习数据,如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结合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薄弱环节。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计算类、几何类、应用题等不同题型中的答题情况,判断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确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点,为后续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避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
(二)动态规划: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
基于精准诊断结果,人工智能能够为每个学生动态规划个性化的数学学习内容。针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优先推送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内容,如口算训练、公式推导等;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内容,如数学思维训练、实际问题解决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动画、游戏等元素,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节奏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能力。
(三)实时反馈:调整学习进程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人工智能能够实时跟踪其学习行为与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并调整学习进程。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人工智能可立即对答题情况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原因并提供针对性解析;若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反复出错,系统会自动增加该知识点的练习内容,放缓学习进度;若学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系统则加快进度,推送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进程始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相适配。
二、人工智能辅助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应用与教学需求适配不足
部分人工智能数学学习工具在设计上未能充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技术功能与教学目标脱节。例如,一些工具虽具备数据采集功能,但分析维度单一,仅关注答题正确率,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学习方法的诊断;还有部分工具推送的学习内容缺乏与教材知识点的精准对接,导致个性化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不一致,难以融入日常教学体系,无法有效发挥辅助作用。
(二)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在人工智能辅助个性化学习实践中,存在过度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部分教师将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实施完全交由人工智能系统,自身仅作为技术的使用者,未能结合教学经验对系统生成的学习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然而,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教师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感知、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思维方式的引导,这种“重技术轻教师”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隐患
人工智能在辅助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过程中,会采集大量学生的个人信息与学习数据,如姓名、年龄、学习成绩、答题记录等。部分平台在数据存储、传输与使用环节缺乏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存在数据泄露、滥用的风险。此外,部分平台对学生数据的使用边界不清晰,可能将数据用于商业用途,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益,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家长与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工具的信任,也制约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三、人工智能辅助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学习工具的研发应紧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需求,提升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在功能设计方面,应拓展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维度,不仅关注答题正确率,还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解题步骤、思考时间等细节,以更全面的方式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内容设计上,要确保推送的学习内容与教材知识点和课堂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教师的专业建议,使个性化学习内容能够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二)明确教师在个性化学习中的核心角色
在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学习体系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强化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教师应全面参与到个性化学习的各个环节,依托人工智能的精准诊断功能,结合自己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对学习方案进行个性化的补充和调整,确保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学习动机,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弥补人工智能在情感引导方面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同时,教师应定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的学习报告,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形成以技术辅助为基础、教师主导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为确保学生数据安全与隐私不受侵犯,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并实施明确的监管政策,对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数据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平台本身应当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运用加密存储、权限管理、访问控制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同时,平台应明确数据使用的边界,严格禁止将学生的学习数据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并主动向家长和学生公开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情况,确保他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此外,学校应承担起教育责任,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安全地使用人工智能学习工具,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学习数据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结束语
人工智能为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通过精准诊断、动态规划、实时反馈的学习路径,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适配不足、教师角色弱化、数据安全隐患等问题,仍需通过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明确教师核心角色、完善数据安全机制等策略加以解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其在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为提升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林. 基于人工智能学习平台的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J]. 家长,2025,(24):61-63.
[2]姬梁飞.人工智能与数学个性化学习的耦合机理及其实施路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5,(07):26-31.
[3]姬梁飞.人工智能赋能数学个性化学习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38(04):106-114.